分享到:
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在会上致词
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李希凡在会上发言
深圳大学文学院胡经之教授在会上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童庆炳发言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刘梦溪发言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曾繁仁发言
《文艺研究》主编方宁主持会议
为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文学艺术研究历程,着眼文艺理论与文艺批评的未来发展,中国艺术研究院于2009年6月13—14日在北京召开“反思与发展:中国文艺研究三十年暨纪念《文艺研究》创刊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与会代表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暨南大学、苏州大学、西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辽宁大学、黑龙江大学、深圳大学、中国戏曲学院等高校;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研究机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文艺争鸣》、《中国社会科学院报》等新闻出版单位,全国9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出席了会议。
1979年5月,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的决策下,《文艺研究》杂志创刊。《文艺研究》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相伴随。三十年来,《文艺研究》从思想文化建设的角度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历史性巨变。
从1979年到1986年,《文艺研究》首发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陈毅、邓小平、陈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文艺问题的十三篇重要谈话和报告,对于新时期文艺思想领域的拨乱反正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这些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献,为新时期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使刚刚创刊的《文艺研究》站在了一个较高的历史起点上。这些集中发表和规模化的已故和健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文艺发展问题的一系列讲话,对于打破长期形成的极左政治观念的影响,开创新时期思想解放及文艺理论建设的新局面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也因此有效地降低了意识形态中改革开放的阻力。《文艺研究》有意识地组织了学术争鸣、思想讨论、观点商榷等系列学术活动,如“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讨论”、“西方现代派问题”等专题研讨,国内相关学者纷纷撰文参与,在全国文艺理论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拨乱反正”的实践中,或亲身经历、或直接组织了美学、文艺学的重建工作。在新时期的特定历史阶段,《文艺研究》对于廓清文化观念和学术思想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完成文艺思想领域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以后,《文艺研究》开始关注当代文艺思想的建设,从理论和批评的角度探索文艺的一般规律与现实问题,为促进文艺事业的繁荣,推动文艺理论、美学和各门类艺术研究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文艺研究》在纪念创刊十年之际提出“坚持科学精神,强化建设意识”的办刊方针,倡导以理性的态度进行学术建设,承担和推动20世纪90年代学术思想转型的责任。从90年代初到2001年,主要围绕以下专题进行研讨:“意识形态与文艺”、“当代审美文化论”、“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现代性’研究”、“美学、文艺学、艺术学学科建设”、“艺术与市场经济”以及“美学研究”等。转型,不仅意味着当代学术思想在观念形态、论题、理论话语、研究范式和学术风格的改变和转换,更是学术本体的回归。《文艺研究》作为学术传媒,其作用日益凸显在对于前沿问题的把握和预见性的组织方面,传播作用不仅表现在学术平台或是传播过程方面,更大意义上,它已经成为意义的生产者,从以传播意义为己任的媒介,转换成为意义生产的主体。
21世纪以来,文艺学学科史的研究成为显学,文化研究热潮依然未退。根据当下的文艺现状,《文艺研究》主持了“文艺学学科”反思和“日常生活审美化”等学术问题的讨论,推进了文艺学学科本体命题的反思,促成了文化研究理论命题的深入,以支持理论探索的立场和态度,赢得了广大学者的拥戴和欢迎。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社会变革,学术及其载体在获得精神松绑后,却在经济市场化的过程中陷于尴尬境地。《文艺研究》在学术市场化的过程中,找准办刊定位,推行学术建设,将《文艺研究》杂志办成了国内知名学术传媒品牌,做到“一流学者”、“一流成果”和“一流市场”的良性互动。做到在市场经济中积累办刊资本、在学术争鸣中开拓学术增长点的双赢格局。2005年从双月刊改为月刊之后,《文艺研究》的影响进一步扩大,为刊物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开幕式和纪念《文艺研究》创刊三十周年座谈会于6月13日上午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首先致词,李希凡、胡经之、童庆炳、刘梦溪、曾繁仁、杨慧林、陈平原、柏柳、阎晶明、李树声、卜键等学者先后发言,大家就《文艺研究》三十年历史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艺理论的发展,进行了广泛的交流。随后一天半的专题研讨,与会学者围绕文艺繁荣与科学发展、新时期文艺思潮、文艺研究中的本土经验、文艺理论与美学的当代性、文艺批评的标准与社会功能等专题展开了深入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