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八旬老人无偿捐赠 明代诰命入藏国图
发布时间:2009-12-09 14:36 来源:国家图书馆 编辑:易硕
信息来源:国家图书馆 2009-12-09
  北京市房山区已臻80高龄的共产党员肖兰华老人(回族)遵照先夫赵廷宽先生(回族)遗愿,将家中珍藏多年的一件祖传《明正统三年赵氏诰命》无偿捐献给国家图书馆。12月8日,国家图书馆隆重举行入藏仪式,该馆副馆长张志清代表国家图书馆接受了捐赠;房山区相关领导参加了捐赠仪式。

   诰命又称诰书,是皇帝封赠官员的专用文书。这件命名为《明正统三年赵氏诰命》的文物,卷轴装,卷长464厘米,幅宽31厘米,绢质,分明黄、湖蓝、淡黄三段色,上下界栏外织云龙纹,左边界栏外织云纹。原轴应为鋈金轴,后改装为木轴。是为明廷于英宗正统三年二月二十六日颁发给正三品武官赵得堂弟赵某的封赠诰命。现存文字部分主要记载了明初“赠昭勇将军指挥使司指挥使”赵得堂弟赵某重要生平事状,以及赵某本人及祖父母、堂兄嫂,妻子等人所受朝廷封赠诸事,共36行,每行16字。诰文前后分别钤有“制诰之宝”、“之宝”等御鉴。卷头一角附书纫匠、织匠及托匠姓名。整件诰命做工精整,纹饰雅致,富丽华贵,与受封赠事主本人的身份地位相得益彰。美中不足的是,因整件文物曾于20世纪30年代当地患水灾,为水所浸,许多字迹、印鉴均已漫漶不清,无法辨识,殊为可惜。

   因现存整件诰文内容不全,无从得知赵得堂弟赵某的真实名字,但知其为元末明初人,武职军官,主要军功事迹活动于明洪武年间及永乐前期的黄河以北,包括今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古及外蒙古国地区。参加过靖难之役,并深入蒙古大漠打击蒙古势力,对于明初朱元璋洪武政权的巩固和明成祖朱棣夺位成功立下了不朽功勋,明正统三年被朝廷追赠为昭勇将军指挥使司指挥使,妻子周氏封淑人,无男嗣。

  经专家考证,赵氏后人所捐实物《明正统三年赵氏诰命》与《明史·职官志》所载明代相关封赠制度完全吻合,充分证明了该文物所具有的重要文献研究价值。它为我们研究明代诰敕形制、职官制度、封赠制度等方面提供了第一手珍贵的实物资料,既可与明朝正史相互证,又可以补充正史人物传记之阙失。赵得堂弟赵某死后被赠为正三品武官,为大明江山的确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明史》却无此人单传,而这件《明正统三年赵氏诰命》正可以补《明史》传记资料之不足。同时,由于该文物距今已有近六百年历史,年代久远,世所珍罕,实为不可多得的重要文物。

  肖兰华老人生于1930年3月,祖籍良乡,1954年与祖籍安徽、明代即已迁居良乡的赵得裔孙、中共党员赵廷宽(回族)结婚。这位并没有接受过多少正规文化教育的老人,从1950年起就开始参加革命工作起受到过各类表彰,当年的荣誉证书、锦旗等,老人至今还完好无损地保存。老人发自肺腑地说,如果这些东西对国家有用,国家需要的话,我随时都可以无偿捐献。

  老人说:“我为党工作了一辈子,现在年岁大了,身体不好,腿脚也不灵便,对国家没有什么贡献了,所以就想着把这件祖传的东西捐献给国家,发挥它的研究价值。即使它再值钱,我也不能卖,卖了我对不住国家,对不住党员的称号。” 作为一位普通的北京市郊居民,她完全没有享受任何政府补贴,日常生活的经济来源主要靠几个子女接济,即使在自己生活最为困难的时候,也从没有向组织、向政府伸过一次手。

  盛世收藏热,在如今商品大潮汹涌澎湃的物欲社会里,只要是有一点历史痕迹的碎纸零屑、残篇剩卷皆被视若至宝,或囤积居奇,或换取斗金。可是,生活并不富裕的她却毅然将家中祖传了近六百年的珍贵文物无偿捐献给国家。而且,无偿捐献这件明代文物,也是肖兰华老人已逝先夫赵廷宽的遗愿。老人在世的时候,曾经多次亲口叮嘱家人子女说:“这件祖传的物件不能卖,将来一定要捐献给国家。”更难能可贵的是,老人的众子女们也都一致赞同父母的捐赠义举。

  宝剑归匣,钗于奁中。相信经过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修复组几位专家的抢救性修复,这件明代诰命必将恢复其原有风采,再加上国家图书馆在国内无可比拟的保存古籍环境,相信可以传之永久,发挥其应有的文献研究价值。

  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建设离不开全社会、乃至全世界有识之士的大力支持。私人捐赠犹如一条汩汩流淌,奔涌不绝的江河,在充实插架宏富的国家总书库收藏上,起着不可替代、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