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2月27日晚,“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演”首场演出在
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上演。图为朝鲜族长鼓舞《边陲古韵》。
中国文化报报实习记者陈曦 摄
中国文化报记者翟群报道:2月27日晚,伴随着承德清音《浪淘沙》雄浑雅正的旋律,“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演”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正式拉开帷幕。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蔡武,国家民委党组书记、副主任杨传堂,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文章,国家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丹珠昂奔出席并观看演出。
此次调演由文化部和国家民委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共演出9台120余个节目,将持续到3月30日。
首场演出名为“多彩民族”,这台综合专场演出汇集了我国华北、西北、西南地区的7个省区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入选第一、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少数民族项目,包括朝鲜族农乐舞、满族二贵摔跤、洞箫、蒙古族马头琴、鄂伦春族民歌、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锅庄舞、玛纳斯等14个节目。
首先上场的朝鲜族农乐舞将观众带入庆祝丰收的热闹场景中,它是在岁时仪式和节庆活动中表演的舞蹈,集手鼓舞、长鼓舞、圆鼓舞、长袖舞、打击乐和象帽舞为一体,其中的象帽舞是朝鲜族农乐舞中表演难度和艺术价值最高的。其主要表演者金明春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舞出的33米象帽彩带是迄今世界上最长的象帽彩带。当他将这条彩带抛向观众席时,全场一片喝彩。
激昂的鼓点刚刚平息,悠扬嘹亮的鄂伦春族山歌“赞达仁”又飘到耳畔,配着大屏幕上白雪皑皑的大兴安岭,观众仿佛随着歌者关金芳走进了鄂伦春人与大自然水乳交融的生活中。赞达仁,即鄂伦春语“山歌”之意,是鄂伦春族歌唱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赞达仁曲调结构属单乐段形式,大量使用滑音和颤音,可以使歌声传送很远。
气势恢宏的羌族多声部民歌和群众自娱性舞蹈“萨朗”将晚会气氛推向高潮。歌唱时先由一人起调,随之几十人陆续和音或补音,那质朴有力的歌声和自信随性的表演向人们传达着这个华夏最古老民族的信心和力量。围圈而舞的“萨朗”时而轻快热烈,时而舒缓如流水,变换的脚步和大幅度的扭腰无不展现羌族人的豪放热情。不少观众受到气氛感染,不禁随着节奏鼓掌哼唱起来。
“这就是我想象中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音乐!”演出结束后,一位音乐爱好者感叹道,“这样的演出不仅让人们欣赏到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精品,更增强了对其精神内涵的了解。”很多观众表示,演出令人赞叹的不仅是传承人的高超技巧,更重要的是能够感受到少数民族同胞们的真情实意。
据介绍,此次调演涉及1个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羌年、6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朝鲜族农乐舞、呼麦、侗族大歌、花儿、玛纳斯、马头琴传统音乐和近90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整个3月,高原奇葩——青海省专场、羌魂——四川省专场、侗歌声声——贵州省专场、草原欢歌——内蒙古自治区专场、潇湘风情——湖南省专场、八桂风谣——广西壮族自治区专场、多彩哈达——西藏自治区专场和灿烂中华——综合专场(二)将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和天桥剧场陆续登台,全国2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20余个少数民族,近20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近2000名少数民族同胞,将向广大观众展现少数民族独具韵味的“非遗”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