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3月29日至30日,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演活动“灿烂中华”综合专场在北京天桥剧场上演。
图为“基诺大鼓舞”表演现场。
中国文化报记者陈曦 摄
中国文化报记者翟群报道: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演活动“灿烂中华”综合专场,3月29日至30日在北京天桥剧场连演两场,为期一个月的调演活动至此圆满落幕。这次活动由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办,共组织9台120余个节目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和天桥剧场演出,观众超过15万人次。
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副书记俞贵麟、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国家民委副主任丹珠昂奔、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黄浩涛及300余位在京的部级领导干部观看了29日晚的演出。
“灿烂中华”综合专场演出汇集了内蒙古、吉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青海、新疆8个省(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包括缅怀祖先、蕴含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基诺大鼓舞”,讴歌柯尔克孜族英雄的“玛纳斯”,展现农民丰收喜悦心情、自娱自乐的朝鲜族农乐舞“丰收乐”,旋律婉转悠长、音域宽广的彝族“海菜腔”,委婉动听、体现西北浓郁民俗风情的“花儿”,古朴粗犷的“刀郎木卡姆”等,原汁原味地展现了我国灿烂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习俗和独特风情。
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演活动由两台综合专场及青海、四川、贵州、内蒙古、湖南、广西、西藏7个省(区)的专场演出组成,汇聚了全国20个省(区、市)的2000多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民间艺人,涉及蒙古族、藏族、满族、朝鲜族、羌族、鄂伦春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等20个少数民族。演出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为主,通过歌、舞、乐等多种艺术形式,充分展示各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韵味和独特的文化魅力,既是对近年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一次集中检阅,也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文化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少数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生动地展现了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习俗、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精神风貌,充分体现了少数民族的聪明才智和杰出创造力。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下,在各级文化部门的大力推动下,少数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基本完成;一大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其代表性传承人得到有效保护;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宣传交流活动的“重头戏”;一些民族地区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和生产性保护,促进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 全国民营艺术院团发展座谈会在京举办 |
下一篇: 《复兴之路》演出百场圆满落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