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群星”背后,有着广阔的天空
发布时间:2010-06-04 09:02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易硕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0-06-04

  

5月23日,来自全国各地的群文代表和广州市的普通市民一起走进了广州大剧院,观看本届群星奖的优秀节目演出。

中国文化报记者卢旭 摄

参加群星奖曲艺决赛的节目来到当地的工厂,与基层观众直接交流。

中国文化报记者卢旭 摄

 

  中国文化报记者李晓林报道:随着“九艺节”的大幕落下,第15届群星奖的330个奖项也都各自有了归属,其中作品类奖项有220个。作为文化部设立的群众文化艺术最高政府奖,群星奖为广大群众展示艺术才华、实现艺术理想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所有这些获奖作品都植根于生活沃土,贴近群众,以鲜明的艺术特征、强烈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焕发出鲜活的艺术生命力,充分体现了导向性和示范性,获得了观众的好评和专家的认可。在5月24日群星奖颁奖晚会上,文化部副部长杨志今指出,紧贴大地生长,领受泥土滋养,成就了今天群星奖的生命力,而群众的需求和百姓的评奖,将决定群星奖的未来。

  获奖作品只是缩影

  既然是“群星”,当然不是一颗或几颗星孤悬天幕,星光虽有不同,但所有这些大小各异、明暗不一的“群星”才构成了美丽的星河。此次获奖的220个作品类节目其实只是当前群众文艺创作日益活跃的一个缩影,在它们的背后是290个入选此次决赛的作品,是近千件报送作品,是近年来全国各地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产生的众多成果。这些成果凝聚着各地群众文化工作者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宗旨、以弘扬优秀文化为己任、以基层广大群众为主体而在组织活动、培养人才、艺术创作等方面付出的扎实努力。

  全国群星奖评比开始于1991年,当年,由广东省文化厅主办的广东省群众艺术花会也盛装登场。这一活动包括群众音乐舞蹈花会、群众戏剧曲艺花会和少儿艺术花会,采取比赛、展演、交流相结合的方式,举办以来有近3万名演职员参加比赛和展演,有力地推动了该省群众文艺创作和演出活动的繁荣,也为该省参加全国群星奖等比赛获得优异成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6年,针对群众文艺活动比较松散的状况,湖南长沙市策划组织了经常性、广覆盖的“百团汇演”活动,确保群众文艺演出有舞台、有平台。市委宣传部还拿出178万元作为奖金和活动经费,2009年增加到300万元,并纳入财政预算。“百团汇演”活动至今共举办演出1.2万余场,辐射全市180多个街道(乡镇)、400多个社区,惠及600多万人民群众,全市群众文艺团队由2006年的不到100支增加到目前的870多支,其策划、创作和表演水平都有明显提升。

  在这些活动中,不乏直接以“群星”命名的。甘肃省群星艺术节是甘肃省文化厅定期举办的群众文化艺术展演品牌活动之一,自1997年开始举办,每4年一届,至今已连续举办了4届,每届参加展演的作品有千余个,作者和演职人员近万人。举办十几年来产生了大量优秀的群众文艺作品,涌现了一批群众文艺创作和表演人才,有效地促进了甘肃群众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由湖北省文化厅主办的楚天群星奖今年已是第14届;河北省燕赵群星奖已举办了9届;2007年,陕西省也举办了第一届群星奖评奖活动。

  除了各种群众文艺演出、评比活动,各地群文工作者还想方设法鼓励和推广优秀群文作品的创作和演出。《文艺演唱材料》创刊于1996年,由河北省群众艺术馆、省群众文艺创作中心编辑,主要刊登群文工作者和业余文艺爱好者创作的作品,至今共出版13 期13万册,全部免费发放到了全省文化馆(站)、厂矿俱乐部、农村文化大院、县级剧团、农民自办剧团、农村文化辅导基地、街道文化中心和文艺爱好者中间,为全省优秀群文作品的推广与宣传、业余文艺人才的培养与成长、群众文化活动内容的丰富与发展发挥了助推作用。河北省获历届全国群星奖的作品,都首先发表在《文艺演唱材料》上,由基层单位学演,边演边改边提高。

  群众文艺创作体现着一个地方群众文化活动水平以及文化的创新和传承能力,群星奖则为群文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展示与交流的平台,并由此提升群文创作的水平和群文人的素质。由于各种原因,各地的群众文化工作者很多封闭在本地的小圈子里,眼界不够开阔,而在群星奖这个舞台上,他们看到了地域之外的多彩风景。

  创作需要静下心来

  对于本届群星奖的参赛作品,评委们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们表示,从参赛节目的题材内容看,绝大部分做到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和贴近群众,无论是表现生活的广度与深度,还是反映生活的大胆与敏锐,都为许多专业创演所少见;从艺术表现的形式技巧看,大都清新活泼、生动有趣、富有乡土气息,常常会迸发出许多专业表演所不具备的鲜活与生动;从节目蕴含的主题立意看,大多具有健康向上、质朴乐观和寓意深长的思想意味及美学品格,既爱憎分明,又针砭有度。

  当然,此次比赛也反映出群众文艺创作中的一些问题。比如在戏剧类作品的创作上,突出表现为概念化、强求戏剧矛盾与过度煽情,在表演上则往往表现为单纯地依靠肢体语言讨彩,人物缺乏思想内涵,从而导致作品没有深度。其实,反映生活、以小见大是群众文艺最吸引人的地方。本次大赛评委、戏剧专家郭启宏表示,地方小戏最能表现市井生活,以平凡小事透视社会百态,其自身特色是“大戏”所没有的。创作者应该把握住群众文艺最基本的娱乐性,不应刻意模仿专业的创作方式,以致把本来鲜活的东西变得僵化了。虽然搬上舞台就要有所提高,但却不应让自身特色在创作过程中被所谓“专业”消解。

  对于一些节目在创作上表现出的某种程度上的停滞状态,有评委表示,其根源在于部分创作者存在着浮躁的心态。其实,精品的产生是需要沉下去、静下来的,尤其对于群众文艺来说,不真正深入到基层、深入到群众当中,不切实触摸到老百姓的心情,只凭借专业知识是创作不出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的。群众文艺和民间艺术有着很多可挖掘的东西,关键是要调整好创作心态,盲目地追求提升层次常常会事与愿违,没有直指人心的情感冲击,再精美的舞美、再曼妙的身段也不会在本质上增强艺术感染力。

  人的因素最重要

  随着国民艺术素质的日益提高,如今,在群文领域有了更多受过专业训练的创作和表演人才,他们和那些“老群文”一起,创作出了一个又一个群文精品。

  《南猛芦笙舞》的创作者、广西雷山县文化馆的龙世忠自1976年从事群众文化工作以来,长年组织、辅导乡村群众文化活动,培养农村文艺队伍180余个,能演奏木叶、葫芦丝、巴乌等民族乐器,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苗族文化艺术工作者。胶东大鼓《小马过河》的创作表演者刘岩峰多年来举办各类曲艺培训班,培养了一大批曲艺骨干和优秀曲艺干部。他还组织开展了曲艺进学校活动,建立了少儿艺术团,培养了上千名曲艺小演员。青海省文化馆爱乐合唱团艺术指导索南公保1987年以优异的成绩从广东肇庆师专音乐系毕业,本可以留校的他放弃了大城市的优越条件,用自己学到的音乐知识服务自己热爱的家乡。

  不过,群众文艺创作说起来好像很简单,其实里面有很多学问,把握不好就会产生类似“是群众艺术还是专业艺术”的问题。由于许多受过专业训练的编导和演员不断进入群文领域,群文演出的专业技能可以说一直在提高,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不断趋向专业化的现象。此次群星奖舞蹈比赛评委、北京舞蹈学院教授高度表示,一部作品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编导。一些编导对于民间舞蹈“修饰”得太狠,而忽略了体现当地特点;最重要的,是经过一番“打磨”后,很多作品变得没有个性,成了同一张面孔。有专业背景的人想按自己的方式“提升”民间艺术,群文工作者或多或少觉得自己的东西还是有点儿“土”,在这两种心态之下,群众文艺的创作常常会出现一些偏差,这时相关部门的评奖就会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副司长李宏表示,目前群众文艺创作的主要问题还是人才的缺乏,不管是创作力量还是培训力量都有待加强。

  据了解,本届群星奖的优秀作品将通过全国文化共享工程、全国巡演和展演等方式进一步推广,从而真正发挥群星奖对群众文化的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