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第三十届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进入倒计时
发布时间:2010-07-28 10:18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易硕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0-07-28

  

 奥地利原创音乐剧《茜茜公主》

 

  中国文化报记者胡芳 张建友报道:刚刚结束啤酒节的觥筹交错,哈尔滨这个无论冬夏都异常活跃的城市又将迎来一项文化盛典,由文化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民政府主办,将于8月6日开幕的第三十届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已进入倒计时。

  在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官网上,售票专栏、招商合作、演出征集等活动正井然有序地进行,本届音乐会的主要演出也在醒目位置图文并茂。走过半个世纪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正在紧锣密鼓筹备中,来自官方的重视显而易见。

  借“哈夏”品牌打造文化名城

  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创办于1961年,迄今已举办过29届。半个世纪来,“哈夏”音乐会逐步走向成熟,成为融高雅艺术和群众文化活动为一体的高水平的国家级音乐盛会,受到国内外音乐界的广泛关注,成为一项知名文化品牌。

  这一次,哈尔滨市政府重新规划了“哈夏”品牌发展理念,提出“中国的哈夏,世界的舞台”的口号,重新审视了“哈夏”音乐会的发展历程,明确了以哈尔滨百年交响乐历史为血脉,以30届“哈夏”50年历程为承载,升华“哈夏”品牌理念,打造文化名城,力争通过“哈夏”音乐会这一品牌,展示哈尔滨这座城市细腻深远的音乐文化。

  用开放的艺术塑造开放的城市形象,是“哈夏”音乐会一直秉承的指导思想。本届“哈夏”音乐会对外、对内的开放度进一步扩大: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30余个演出团体参加演出;全国除海南、青海、宁夏外的28个省、区、市,均有演出团组来哈参加比赛、演出活动。

  演出活动异彩纷呈

  本届“哈夏”音乐会专场演出26台37场,其中国内演出14台17场,国外演出12台20场,此外,“国际手风琴艺术周”将有12台比赛演出、2场讲座。奥地利原创音乐剧《茜茜公主》成为本届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的领衔剧目,印度宝莱坞舞蹈团,著名手风琴大师尤里·希施金等当今世界顶级艺术家,以及中央芭蕾舞团的芭蕾舞剧《奥涅金》、中国歌剧舞剧院大型歌舞剧《在那遥远的地方》、国际声乐比赛获奖者音乐会等也成为本届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的主打演出。

  “哈夏”音乐会伴随哈尔滨一起成长,凝聚了哈尔滨人太多美好的回忆,为此,本届“哈夏”音乐会以音乐会品牌为核心,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活动,包括举办“哈夏”音乐会“30届辉煌成就·50年奋斗历程”图片展,开展“我与哈夏音乐会”征文活动,举办“哈夏”论坛等。

  “国际手风琴艺术周”是本届“哈夏”音乐会的重头戏,该项赛事自1991年以来分别在北京、上海、天津成功举办了16届,在国际手风琴界具有独特的地位,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瞩目。本届“哈夏”音乐会的“国际手风琴艺术周”除国际手风琴比赛外,还将邀请美国、英国、法国等12个国家的评委、演奏家、嘉宾及选手500余人来哈尔滨讲学、比赛、观摩、演出。

  第九届全国声乐比赛箭在弦上

  8月6日至15日,第九届全国声乐比赛也将亮相本届“哈夏”音乐会。第九届全国声乐比赛分美声项目组、民族项目组和流行音乐项目组,累计报名人数665人。经过相关领域权威专家认真严格的初选,最终共有220名选手进入初赛。8月初,这些优秀的选手就将在美丽的“音乐之城”哈尔滨展开激烈的角逐。

  本届比赛选手水平普遍提升,选手既包括专业艺术院校的在校学生,也不乏各个文艺团体的优秀演员。国家艺术院团也高度重视本次比赛,派出院团尖子演员参加。

  本届声乐比赛不同于选秀类电视歌唱大赛,它重点突出学院派,强调权威性、规范性和科学性。权威性突出表现在三个“一流”上,即一流的参赛选手、一流的专家评委和一流的组织工作。比赛设美声项目组、民族项目组和流行音乐项目组,比赛评委会由文化部聘请国内音乐界权威人士组成,评委30人,在“哈夏”音乐会期间进行初赛、复赛和决赛。

  为进一步提升赛事权威性、规范性和科学性,本届声乐比赛还设置以下环节:首先,在初、复、决赛之前,特设资格审查录像初选这一初评环节,兼顾选手报名普遍性和赛事竞争专业性;第二,要求初、复、决3轮比赛每轮必须演唱3首曲目,相互不得重复,并在音乐风格、创作流派、语种类别、音高调式、演唱时间等方面做出严格要求,既为参赛选手细化参赛要求,有利于全面展现选手歌唱才华,又体现出赛事在艺术评选标准方面的专业性与高标准;第三,针对美声、民族演唱风格的特点,比赛现场要求这两个组一律不使用麦克风演唱,采取钢琴伴奏,有利于真正考验参赛选手的表演实力,体现赛事规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