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金色记忆—新中国早期文化交流口述记录》新书发行座谈会发言摘登
发布时间:2012-10-31 08:18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马思伟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2-10-31

党组书记、部长 蔡武

党组副书记、副部长 赵少华


蔡武(左)、周巍峙(中)与王楚光(右)交谈。

蔡武(左)与王楚光(右)亲切交谈。

赵少华(左)与资华筠(右)亲切交流。

    10月29日,由文化部主办,文化部外联局、中国文化报社共同承办,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协办的《金色记忆——新中国早期文化交流口述记录》新书发行座谈会在北京港澳中心举办。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蔡武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赵少华出席并主持会议。文化部外联局局长侯湘华,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兼中国文化报社社长刘承萱,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主任蒲通代表承办和协办单位出席会议。刘承萱在会上做重点发言。 
    历经3年的精心筹备、打磨,由蔡武题写书名、赵少华主编、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金色记忆》一书终于正式与读者见面了。通过周巍峙、田华、王昆、资华筠、郑小瑛等老一代文化艺术工作者对其亲身经历的深情回忆,该书以37篇文章、300余幅珍贵历史图片,真实记载和生动呈现了新中国早期的对外文化交流往事,抢救性地收集、整理了那段鲜为人知的珍贵历史,得到了老艺术家、对外文化工作者和到会全体嘉宾的高度评价。全书按采访时间先后排序,重点选择文化艺术界名人为主要口述记录对象,并抽样选择了少数老一辈对外文化工作者。由于时间和本书篇幅所限,参与本书口述回忆者只是那些有着丰富对外文化工作经历的老艺术家、老一辈对外文化工作者的代表和缩影,更多的曾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人和精彩的故事,憾未收入此书,只好留在今后弥补。 
    对如歌岁月的深情回忆、对新时代文化工作的热忱期待、对《金色记忆》及其iPad版本的品味与讨论……座谈会上,对外文化交流战线的老将新兵欢聚一堂、畅所欲言,令会场充满了温暖和喜悦的气氛。 
    蔡武(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 
    今天看到我们在座的老艺术家、老前辈身体很好,精神很好,我心里特别高兴、欣慰。 
    在座的各位老前辈过去为中国的文化建设,为新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现在又通过你们的口述、回忆,把你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留给后人,我对此表示由衷的敬佩。在此,我也要向积极支持、参与《金色记忆》一书采访、出版、发行工作的各位老同志,向中国文化报社、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的同志们表示感谢。正是由于大家的辛勤劳动,才使得我们对早期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有了更鲜活、生动的认识,也使我们能从中汲取最宝贵的经验,汲取鼓舞我们前进的精神力量。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极其复杂的国际环境,党中央制定了“文化先行,外交殿后”的方针,对外文化交流成为当时百废待兴的中国与外界打交道的极少数选择之一。回首当年那一段如诗如画、波澜壮阔的对外文化交流岁月,阅读和倾听老一辈艺术家的深情回忆和心路历程,使我们当代文化工作者充满了敬佩之情。可以说,早期对外文化交流是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其意义非常深远。 
    早期对外文化交流是新中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特殊情况下外交的重要手段。当时,新中国和很多国家在政治上还没有建交,文化项目先行开路,拉近了新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距离,为后来的外交发展披荆斩棘,担任先锋;早期对外文化交流是整个对外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其在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同时,也将歌剧、芭蕾、油画等西方经典文化不断地引入中国。中国文化在继承中推陈出新,中西文化在交流中共同进步。纵观世界文化发展史,文化繁荣的一个重要条件正是开放和包容;早期对外文化交流是优秀艺术人才的成长摇篮。那段时期,对外文化交流在开拓文化事业的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梅兰芳、周巍峙、田华、王昆、贾作光、资华筠等各个领域的佼佼者走向和活跃在国际舞台,在他们的培养和影响下,一代又一代文艺人才和文化干部茁壮成长,肩负起了中国文化建设的重任;早期对外文化交流也是对外文化工作者一份最好的历史教材。通过老同志的回忆和讲述,我们更加清醒深刻地看到党中央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对国际形势的判断、所制定的正确的方针政策,看到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文化事业的亲切关怀,看到新中国如何冲破西方势力的封锁、围堵,走向世界,看到我们的文化工作者展现“光明中国”“文化中国”的一系列精彩瞬间;早期对外文化交流是文化外交事业的精神财富。那段历史光彩夺目,凝聚和闪烁了一代文化工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赤诚之心,对事业、对艺术的追求。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精神力量和事业指南。今天,《金色记忆——新中国早期文化交流口述记录》出版了,翻开这本墨香四溢的新书,一份厚重历史感、一份感动之情在我们心中油然而生。饮水思源,老一辈艺术家心系祖国的高尚情怀、奉献精神,对艺术永无止境的执着追求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的集中体现,将激励一代又一代文化工作者不断开拓进取,报效祖国。
  赵少华(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 
    在文化部党组的重视与关心下,2009年5月,由文化部外联局牵头,中国文化报社、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参与,共同启动了新中国早期对外文化交流抢救性回忆项目,3年多来,在有关方面的支持和协作下,这一项目得到了顺利实施、有序推进。《中国文化报》记者共采访了50多位老同志,发表了38篇系列文章,获得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与积极评价。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拍摄记录了近30位老艺术家60多个小时的珍贵视频资料。在文化部外联局、中国文化报社的共同努力下,《金色记忆》一书今天正式出版了。应该讲,这项工作是文化部抢救早期对外文化交流历史,填补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交流档案空白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也是我们当代文化工作者的应尽之责和以实际行动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的体现。 
    文化部党组对于此项工作高度重视,蔡武部长多次做出重要批示,他在这项工作启动后不久的2009年11月3日亲自参加了新中国早期对外文化交流座谈会,做了重要讲话。今天,蔡武部长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与出席座谈会的各位老艺术家、老领导们见面。蔡部长所做的讲话不但总结了新中国早期对外文化交流对改善新中国国际环境、推动国家外交和文化事业的历史性贡献,还重温了老一辈艺术家为了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幸福而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 
    在老一辈艺术家的感召之下,中国的文化事业将会获得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理解与支持,大家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努力奋斗。相信老一辈革命者的文艺精神将在我们心里永存,将在我们实践工作当中加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