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蒋多 崔成泉):现在已经没有人怀疑云南在全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位置和分量。
从“云南现象”到“云南模式”,昭示出民族文化与地方经济联姻,使文化产业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异军突起,进而在全国乃至国际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发展态势;“像研究经济工作一样来研究文化工作,像抓烟草产业一样来抓文化产业,像培育工业企业一样来培育文化企业,像保护生态环境一样来保护优秀民族文化”也不再仅仅是一条地方经验,而成为全国各地争相效仿的兴业法宝。
这一切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想走近背后那只强有力的推手——云南省委副书记丹增。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从普通记者到报社总编,从创作小说和报告文学到进入文化管理层,已经证明这位全国少见的亲历亲为抓文化产业的省级官员,对文化产业的热情与魄力及其所包含的理想情怀和使命感。
12月8日至11日,首届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即将在昆明举行,丹增对此充满期待:“这是对云南这几年文化产业发展成果的一次检验和总结,也是一个新的起点和阶段的到来。”
《文化产业周刊》:丹增书记您好!作为省一级领导,您对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态势怎么看?据我们了解,云南是全国少有的几个很早就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省份之一,作出这种战略选择的原因是什么?
丹增:中国文化产业的起步和发展与党和国家的文化政策演进息息相关。提出文化产业这个概念,最早是在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那时指出“不仅要进行文化体制改革,而且要发展文化产业”。到了十六大则明确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影响我国文化产业总体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向。有学者提出,当今世界是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文化经济一体化。这已经或正在被世界许多国家的实践所证明。虽然我国现在财富积累阶段还没有结束,但是随着小康社会的到来,“吃文化”的阶段正在来临。
在国内政策和国际形势的背景之下,云南决定开始发展文化产业。首先,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决定了云南必须要发展文化产业。云南是歌舞的海洋、美术摄影的殿堂、影视拍摄的基地、民族文化的富矿,此外还是中原文化和东南亚文化、印度文化以及本土民族文化的结合部,这样一个多种文化交融的环境,决定了云南必须要走一条不破坏环境,不破坏生态,既能够继承、培养、发展民族文化,又能够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子来。
其次,云南发展文化产业已有较长时期的酝酿准备。尽管云南的文化产业真正起步是在2003年,但是从更长历史来看,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云南就提出来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和发展文化产业。在2000年,云南省甚至还举办了文化产业洽谈会,这在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应该说是最早的。
第三,云南文化产业已经形成良好的思想基础和政策环境。2003年6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结束不久,省委、省政府便把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8月13日正式组建了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全省16各州市也相继组建了领导小组,与此同时,还制定出台了《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云南省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开展文化产业统计工作的意见》等若干文件。
《文化产业周刊》:从2003年全面启动文化产业以来,云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您能简单谈谈云南文化产业的基本思路和发展状况吗?
丹增:云南文化产业是从2003年真正起步的,这一年也被称为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统一思想年”。要做好云南的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做的事很多,最根本的一项基础工作是思想工作,而不是物质工作。这里的“统一思想”就是要正确处理四类关系。
第一,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经济属性的关系。要弄清楚文化不光是有它的意识形态属性,而且有它的商品属性;文化不仅仅有它的艺术价值,还有它的经济价值和产品价值。
第二,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过去靠政治、靠领导、靠职能部门的创作模式是一种强制性的、临时性的、被动性的繁荣,要想实现文化事业持续的繁荣、全面的繁荣、高质量的繁荣,重要的一条是要依靠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三,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文化体制改革就是要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只要文化产业发展了,先走一步,文化体制改革用不着发愁。
第四,文化产业发展和民族文化保护的关系。
基于这种思想观念的转变及其带来的运作方式的改变,云南在2004年进入到一个空前的“文艺繁荣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市场化运作和激励机制发展文化产业,带动艺术繁荣。以《云南映象》为例。《云南映象》总共投资300万元,其中政府补贴20万元。作品出来后,我们打破过去传统的审查方式,把它交给市场去检验,交给老百姓去“审查”。此后《云南映象》不但走出云南、走向全国乃至走向世界,现在还延伸到烟、酒、餐饮甚至房地产等行业领域。除了《云南映象》,从2004年以来云南还推出了《小河淌水》、《丽水金沙》、《红土恋歌》、《风花雪月》、《梦幻彩云南》、《母亲河》以及《挑战巅峰》等一大批反映云南民族文化的舞台艺术精品,并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在电影电视剧这一块,从2003年开始到现在为止,在云南拍摄的电影和电视连续剧一共是72部,最近有十六七个影视剧组,还在云南拍摄。这些作品全部是民间合作、企业投资。这两年,云南的12个艺术门类有6个名列全国前5位,有3个位于全国30多个城市之首。
今年则是云南的“文化产业发展年”。为此,今年4月,省委、省政府下发了《云南省2005至2006年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意见》,这些文件通过财政、税收、工商、投融资、土地、公安、人才、社会保障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为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宽松的发展环境和有力的政策保障。同时还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文艺创作基金,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和支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2005年云南文化产业的产值可能要达到230多个亿,占GDP的比重有望达到5%,2006年云南文化产业产值有可能达到GDP的6%,从而成为继烟草、水电、矿产、旅游和生物制品之后的第六大支柱产业。
《文化产业周刊》:今后云南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有什么规划?对于云南文化产业向外发展乃至“走出去”有什么考虑和设计?
丹增: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经过努力,到“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末期,形成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娱乐、民族民间工艺品、演艺、体育、会展等七大主导文化产业,发展一批龙头企业,培育一批竞争主体,打造一批著名品牌,建成门类齐全、运转有力的文化产业体系,使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性支出的比重达到6%至10%,成为云南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支柱产业。
在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云南加大了研究国内外现代文化消费趋势和习惯的力度,以此为导向进行文化产品生产,积极推进“走出去”发展战略,确定了立足云南、走向全国、打入世界的“三步走”目标。
为此,我们主要在做这样几件事:一是项目推介。去年4月,云南省委、省政府以《云南映象》赴京商演为契机,在北京成功举办了“云南赴京文化宣传系列活动”。去年10月又赴上海举办了“云南文化产业上海推介周”活动,带去120多个项目,引进资金70多亿,之后我们搞了一个云南文化产业项目库,现在可以做的项目大概有500多项,其中大概拿了100多个项目,采取表演、推荐的方法为云南文化走向全国搭建更为宽阔的平台。今年9月至10月份上海国际艺术节,我们又借用这个平台,向世界22个国家进行推荐和交流,交流项目有电影,有艺术表演,有长期项目的开发,有旅游景点的建设,有单项的文化产品开发。另外,在今年年底,还准备在法国举办一个“法国云南文化经济周”,云南要去280人,这里面有一半是企业,还有一部分是旅游界,还有一部分是艺术展,还有一部分是产品推介。云南力争在这次法国之行至少引进10亿美元。
第二是搞好云南的文化旅游节。过去,我们云南每年有一个旅游节,但云南的旅游大概从2003年开始持续下滑。我们感觉到,旅游要做好,文化才是旅游的真正灵魂,旅游的提质增效不能停留在宾馆的改造、饭店的装修、价格的调整上,真正要把旅游做大做强,必须要注重文化产业。第三,我们正在准备搞一个云南—东南亚文化产业区。
《文化产业周刊》:应该说,凭借先发条件和资源优势以及您刚才提到的“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基本思路,云南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已经积累相当的实力,对于进一步发展,您认为还面临哪些问题需要突破?
丹增:一是思想观念,长期以来我国把文化仅仅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范畴,认为文化作为产业有风险,不敢做,一做就出问题,另外过去常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把文化放在附属地位,现在看来这不符合文化和经济本身的规律,所以观念更新非常重要。为此,从2003年开始,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领导干部培训班、文化产业高级研修班举办了多次,对全省各市、县的相关干领领导进行层层培训和提高,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
二是政策不配套,经济领域这方面发展得比较早,但是在文化领域特别是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政策往往是不配套的,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和需求不相符。
第三就是人才问题。虽然云南有资源优势和基础,但是和沿海地区相比,在人才、技术方面都存在不小的差距,和国外文化产业相比更是如此。目前云南大学已经成立了文化产业学院,这目前也是全国第一家。
《文化产业周刊》:再过一个多月,首届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就要在云南昆明举行了,对于此次文博会您有什么期待?
丹增:此次文博会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两大战略举措的首次结合。
此次西部文博会由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由西部其他11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协办,主要目的就是展示西部地区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发展成就,推动西部地区文化产业项目的招商引资,为西部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交流合作空间和更为有效的高端平台。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文博会将遵循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办展原则,实行“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社会参与、规范管理”的运作方式,突出文化产品交易、文化新理念传播、文化产业前景展示,文化产业与信息技术的高度结合,为中外客商提供商机,营造广大市民的文化节日,着力打造成国家级文化产业盛会和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与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一道,形成东西交相辉映的良好态势,共同增强和壮大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综合实力。
据我所知,文博会除了博览交易和专题论坛两大重头戏之外,还将举办大型文物与艺术品拍卖会、西部民族歌舞表演、曲艺和民族服饰展演、创意设计大赛、模特比赛、电子软件设计大赛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目前博览会的招商招展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赴上海等东部省区的招商招展工作也刚刚结束,成效显著。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把文博会办好。
上一篇: 第七届中国兴化郑板桥艺术节28日隆重举行 |
下一篇: 江浙沪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与市场管理研讨会在沪举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