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山西,许多人都会想到煤。长期以来,煤炭产业一直是山西的支柱产业。近年来,煤炭在支撑和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这个省造成了严重的地质塌陷和污染。
而且,煤挖完了怎么办?山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申维辰说,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山西选择了“文化强省”战略,通过挖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再造一个山西。
树立文化强省战略
日前,作为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压轴之作,大型民族交响乐《华夏之根》在上海音乐学院奏响,晋腔、晋韵、晋风、晋情充盈贺绿汀音乐厅。《华夏之根》独树一帜、响亮地奏出了民族音乐的强音,也为山西省在沪开幕的“华夏文明看山西”撞出了一个头彩。
2003年8月,山西正式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要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在结构调整中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型民族交响乐《华夏之根》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应运而生。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山西选择具有特色和比较优势的项目,集中精力培育了一个又一个享誉省内外的文化品牌。表现晋商题材的舞剧《一把酸枣》、话剧《立秋》在北京、太原、广州、深圳等地演出,受到专家和观众的好评。话剧《立秋》在一年内演出100场,观众达10余万人次,票房收入300多万元,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此外,发行量分别达到600万份和1300万份的《语文报》和《英语周报》是山西省新闻出版业的“代表”;平遥古城、云冈石窟、乔家大院等地则成为旅游界耳熟能详的胜地。
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在提出建设文化强省战略后,山西积极进行文化体制与文化创作改革:把机制创新同促进文化产品生产结合起来,实现了内容、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出成果、出精品提供了保障。
文化体制改革:以品牌为切入口
走文化强省之路,山西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山西众多的资源分散在各个角落,如何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把这些文化资源整合起来,将历史资源变成现实资源,把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成为山西省文化强省建设中遇到的首要问题。
“一批平庸粗糙的产品加起来,也许还不如一项优秀之作的影响大、效果好。”山西省文化强省规划研究中心秘书长卢渝说。为此,山西省在建设文化强省战略指导下,以培育一批文化精品为切入口,来推动山西文化体制改革及山西文化企业事业单位的经营和运营机制转变。
记者了解到,为打造品牌文化,山西着重从4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首先,用世界眼光创造文化产品。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用镜头语言和世界对话,古代壁画展用线条和色彩与观众交流……这样创作出的作品,内容是山西的,风格是民族的,形式则是国际的,为其走向国际市场创造了条件。
其次,确立精品意识,整合一流人才,形成艺术生产的良性机制。《立秋》在创作之初就定位在冲刺精品的高度上,由优秀的话剧导演陈颙执导,不仅奠定了《立秋》的美学风格,还整体提高了山西话剧院的水平。
再次,坚持改革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在《立秋》立项的同时,山西就把山西省话剧院确定为全省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在话剧院内部裁减冗员、精简机构,实现轻装上阵;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实行轮岗制,让没有演出任务的演员担任营销和舞美方面的工作,以优化人力资源等,这一切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把精品生产和内部机制改革结合起来,用精品生产推动内部机制的改革,通过改革实现院团机制的转换,保证了精品创作生产的成功。
第四,面向市场,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山西省的品牌文化都与市场接轨,通过市场运作、宣传,不仅使更多观众欣赏到作品,而且实现了更大的经济效益。
文化产业前景:挖掘不完的“富矿”
过去,山西省一直是资源大省,靠煤炭吃饭,但“要发展,山西必须改变躺在资源上睡大觉的现状,资源总会有枯竭的一天”。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副会长吴家煌说。
值得庆幸的是,如今的山西人已经开始将目光瞄向文化资源这个无穷宝库。
平遥县城是我国现存比较完整的一座明清时期县城的原型,199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2001年开始,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至今已经成功举办4届,参展摄影作品2万多幅、摄影师千余名。如今的平遥摄影节已成了山西的一个文化品牌。
不仅仅是平遥,在山西建设文化强省战略的推动下,目前山西各地发掘文化资源活动也已进行得如火如荼。
目前,山西省文化产业占全省GDP比重达7%以上。山西省建设文化强省事业正进入崭新的发展时期。事实证明,山西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是无穷的。不仅如此,在人们的眼中,山西的形象也正在发生转变,一个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山西正以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
上一篇: 北京:以法制促文化产业发展 |
下一篇: 中国将于七月在北京举办首届世界汉语大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