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焦点新闻
焦点新闻
抢救民间珍稀文化遗产 吉林命名民间文化传承人
发布时间:2005-08-12 10:47 来源: 编辑:hyxd
信息来源: 2005-08-12
    新华网(记者陆春华 王景和):8月11日,赵明则、关云德和侯俊英(女)三人分别被命名为吉林省民间文化“海东青驯养”“乌拉神鼓蒙制”和“松花江河灯制作”的杰出传承人。为抢救散落于民间的珍稀罕见的文化遗产,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经重新调查认定,于11日举行了民 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调查认定命名工作会。

    文化传承人是文化的载体和文化的源头,抢救民间文化遗产必须从挖掘和抢救文化传承人开始。今年年初,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全国启动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调查认证和命名的项目,目的就是为了号召各地民协深入偏乡僻壤抢救民间文化瑰宝。

    为此,吉林省进行了拉大网式地摸底和排查。调查中发现,许多民间文化正面临着人亡歌息、人去艺绝的危机,传承人的问题尤为突出。同时,调查也发现一些属于家族和行帮生存形态类别的民间文化技艺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此次命名的三位民间文化传承人均为满族,吉林省保留了大量珍贵的满族文化信息和符号,有很多古老的民间技术被保留和传承下来。东北满族饲养海东青习俗承载了古代女真同自然的和谐共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和自然的变迁,特别是在狩猎已被禁止今天,这种传承就显得尤为艰难。但吉林省打鱼楼村驯鹰放鹰习俗却奇迹般地传承下来,是一个真正的“鹰屯”,最大的鹰把式奚昆已经100岁。然而,鹰还是渐渐地少了,这种从远古传承下来的驯放习俗已在逐渐的模糊,已成为濒危技艺。同样,松花江河灯制作技艺,萨满器具“单鼓”的蒙制技艺等等,随着岁月的流逝,都在迅速地走向消亡。因此,吉林省决定选取这样一些文化传承形态作为先期申报的项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