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请您谈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
乌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由政府主导、非赢利的、社会参与形成的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涵盖文化政策、基础设施、人才培养、精品创作等诸方面。它将文化建设与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紧密结合,体现了文化发展以人为本的特征,凸显了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本质。
记者:您认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内蒙古民族文化大区建设中有着什么样的作用?
乌兰:重视和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护并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利益,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也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内蒙古自治区2003年作出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战略部署,出台了相关的决定、纲要和一系列政策措施。作为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重要内容,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满足全区2300万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凝聚各族人民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将极大地推动民族文化大区的建设步伐。
记者:就内蒙古自治区的现状而言,您认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环境和基础如何?
乌兰:近年来,文化工作越来越得到各级党委、政府及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文化建设成绩不小。如:自治区启动了大剧院、博物馆、体育馆三大重点工程建设;出台了全区特色博物馆体系建设规划;启动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和草原文化研究工程等重点项目;整合了全区大型节庆文化活动,着力打造内蒙古草原文化品牌,已成功举办了两届内蒙古国际草原文化节,乌兰牧骑艺术品牌也正走向全国和世界;“2131”工程和“村村通”工程成效显著,全区每年农村牧区电影放映场次达到16万场;部分盟市相继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盟(市)的构想,并围绕民族特色文化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建设工程,如通辽、包头、阿拉善、赤峰、鄂尔多斯等地纷纷新建或改扩建了博物馆和体育中心,等等。总体看,自治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正在不断健全,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加强,公益性文化服务日益丰富。这些工作的开展,为构建覆盖全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营造了很好的环境。
记者:您认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从哪些方面着手?
乌兰: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各级政府不断完善政策、深化改革,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加大投入、注重实效,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体系机制和制度建设,构建文化服务体系的软硬件基础。就内蒙古自治区而言,首先要加大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力度,创新并激活内部机制,整合文化资源,提高服务水平,增强公共服务的能力,把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服务提供给广大群众,不断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其次,要加大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公共文化设施的力度,使这些公益性文化单位成为广大青少年汲取科学知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第三,要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努力营造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环境,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特别要加强监管,有针对性地对群众反映集中、社会影响大,如网吧等营业场所、音像制品、农牧区流动演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项整治,加大对违法经营活动的处罚力度。根据文化市场管理的新形势,要创新管理理念,改进管理手段,促进竞争有序、统一开放的文化市场体系的形成,不断优化、净化、美化全区的文化市场环境。第四,要采取多种手段促进文化艺术事业的更大繁荣,继续在培育品牌、创作精品、培养人才、抢救保护文化遗产、建设文化设施、树立文艺团体、命名文化名乡名城、建设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和研究基地、组建文化集团等方面下功夫,使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更好的文艺精品。
此外,在广大农村牧区,我们准备进一步完善三级文化服务网络,即在县一级搞好文化馆和图书馆,乡一级搞好综合文化站,村一级搞好文化活动室。由于居住分散,交通、通信条件较差,牧区需要探索建设符合自身特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尽可能覆盖全区农牧民,使他们同样享受到应有的文化权益。
(来源:中国文化报/赵凤)
上一篇: 文化下乡10年盘点 |
下一篇: 文化部外联局举办ATA知识讲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