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焦点新闻
焦点新闻
青岛实现厚积薄发的文化跨越
发布时间:2005-12-15 11:33 来源: 编辑:kuaner
信息来源: 2005-12-15

    中国文化报(李魏):2002年,首届青岛文化项目推介会上,数十家本土企业通过文化主管部门刊印的文化项目推介简易手册,与数百项公益文化活动“联姻”。企业开始公开有序、组织化规模化地参与到城市公益文化事业的建设中。

     青岛最初正是以如是创新模式,在全国率先开辟了社会资本进军文化领域的有效路径。据有关部门的初步统计,以推介会为发端,青岛文化事业累计应用社会资本从2002年的8858万元激增至2005年的20亿元,它是“十五”期间城市文化繁荣推进的一个鲜明缩影,也是过去5年间,政府不断创新文化服务管理理念、实现城市公共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双重历史性跨越的见证。 

    与此同时,另一项粗略统计则显示,从2001年至2005年,仅青岛市市级财政用于城市文化设施建设的总投入累计超过2亿元。 

    社会资本为主、财政投入为辅的数字背后,是5年的累积与薄发。“十五”末,城市首次赋予文化以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的新姿势,这座曾一度被诟病为“文化历史欠账太多”的城市以激增的投入彰显了全面加速提升城市文化功能的信心与决心——“音乐之岛”、“影视之城”成为2005年城市崭新的文化命名,与“帆船之都”并起,将被锻造为全国重点中心城市和世界知名特色城市的都市蓝图中不可或缺的城市文化品牌;一系列与城市经济总体规划相对接的文化设施建设项目相继启动;青岛成为全国城市构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范本;城市文化产业凸显潜力,增加值突破100亿元……


点面结合——文化设施建设渐成体系

 

    2000年青岛市博物馆东迁,搬入总投资达7500万元的东部标志性文化设施——文化博览中心,陈列空间逾2万平方米;2002年总建筑面积达2.5万平方米的青岛市图书馆新馆扩建工程竣工,2004年其旧馆翻修开放,增设少儿图书阅览部分;2005年青岛市群众艺术馆设施再行扩建升级后开放,成为国内同类设施中的佼佼者……


    从建设青岛市文化博览中心,到青岛市图书馆的一次搬迁和两度建设改造,从青岛市群众艺术馆的升级换代,到青岛工人文化宫先后3期文化活动设施的使用和在建,从实施改造的青话小剧场和中国电影院2003年的投入使用到2004年青岛首座影城——汇泉电影城的正式开门纳客,过去5年中,青岛以有条不紊的步伐实施对城市文化设施的重点建设。而如今,这一单点推进式的常规建设频率和发展建设模式已被打破,市级公益文化设施建设、文化大项目建设、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多头并进,不仅弥补了过去若干年所累积的历史欠账,更描绘出未来城市文化的发展空间。


    2002年,青岛市图书馆一期扩建工程投入使用当天,这座财政投入7200万元的新馆设施委实令一位“有备而来”的老读者吃了一惊。在老人漫长的记忆里,到空间狭仄的图书馆看书是要自备“坐席”的,所以那天他照旧随身带了一张折叠凳。当天老人惊喜的神情或许能够代表青岛人在过去5年间面对急速推进的城市文化进程所流溢的喜悦心情。


    与岛城四大公共文化设施一同“扩容”的,是建立于硬件设施基础上的更加广阔的应用空间的拓展。5年间,四大公共文化设施在服务功能与运作方式上的探索从未终止,并始终固守同一原则——最大限度的公众使用率。


    青岛市博物馆从最初单纯举行固定的“青岛文明之光历史陈列展”中走出,加强对外交流,打造“高位展台”,逐步形成了“走近大师系列展”、“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展”、“海外回归‘圆明园’国宝展”、“秦始皇兵马俑珍贵文物展”等多个针对不同城市人群的展览品牌,同时确立了全年展览档期制,初步形成了品牌展览与特别热点展览月月对接相辉映的布局,2004年博物馆的年客流量增至6万人次以上;


    青岛市群众艺术馆改变了以主管部门自居的官派作风,不仅适时根据群众需求更新培训课程,还开设了市民剧场,普通市民不但可以免费看演出,还登台成为主角;


    青岛市图书馆在新馆开放之初就新鲜提出了“市民学习课堂”的概念,时至今日,这一定位却取得了实效性的突破:定期举办的免费讲座和电影放映,总是排满各色展览的展厅;


    青岛市工人文化宫则冲破了其行业分割的旧模式,尽量使自己参与到社会文化的大循环中去,从延续22年的“每周一讲”的持续火爆, 到针对城市特殊群体,尤其是外来务工群体设立的文化服务站,“流动课堂”和“流动书屋”的建设,可见其日益丰厚的群众积淀。


    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还有位于老市区的青岛话剧院所属小剧场,自2002年正式创建后,它不仅成为专业领域的重要支撑载体,而且还在2004年创办了首届“市民舞台”,正逐步演变成新型的群众文化艺术的沙龙。


    2005年,由青岛市发改委组织牵头,青岛市规划局会同青岛市文化局参与编制的《青岛市文化设施发展规划》出炉,青岛文化设施建设首次正式列入城市总体发展目标和规划要求,拥有了与城市发展现状相对接的定量布点配置依据,从而形成了覆盖全市、层次分明的青岛文化设施建设体系。


    以大项目带动的大型文化设施建设体系成为“十五”末城市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由凤凰岛影视传媒基地和12区市影院建设为核心所组成的青岛影视产业设施网络,是打造“影视之城”文化品牌的基石与载体;投资6亿元开工建设的青岛大剧院项目与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改造完成并经过市场验证的青岛市人民会堂、青大音乐厅以及率先成为东部音乐演出设施品牌的丽晶音乐厅,使青岛迈向“音乐之岛”的步履显得更加清晰而坚定。


    由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及区(市)级“两馆”(文化馆和图书馆)建设为核心的公益性文化设施体系和由街道社区文化中心、镇村文化中心所组成的基层文化设施体系也在“十五”取得完美衔接,从而初步构建起了相对完善的青岛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大框架。


    如果说设施建设是文化发展中的一项刚性要求,那么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则不仅是必需,而且是检验城市文明程度的一项重要标志。



破除拘囿——城市文化功能全面提升


    5年的累积,青岛已经逐步走出文化主管部门及其隶属的文化单位的“小文化”拘囿——丰富多元的群众文化活动涉及不同的受众群体:老年人、学生、民营企业、战士、残疾人、驻青外国友人、外来务工者;对于城市重大节庆活动的参与和与旅游局共同策划开辟城市文化旅游线的突破性出击,使城市文化资源得以最大程度地整合利用,一改过去行业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松散局面;今年,围绕“音乐之岛”、“影视之城”两大城市品牌的定位,接踵进行的“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暨青岛音乐节”、“青岛与电影”大型晚会以及“亚洲电影文化合作国际论坛”等活动,则首次将文化提到了城市对外形象代言的历史性高度。


    由“小文化”向“大文化”的嬗变与城市文化功能的跨越式提升相辅相成,而功能提升的直接体现是有限的城市文化资源得以最大程度地润泽和覆盖到更加广泛的群体。5年中,城市文化不仅突破了行业的拘囿,更打破了地域的局限,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能够感知这一文化功能的升级、文化服务的逐步完善所带来的、为民众所共享的文化利益的最大化。


    据介绍,目前青岛以博物馆、图书馆、群艺馆和文化宫为代表的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已结合自身特点拓展和更新了服务领域与服务内容;而最能体现“文化利益最大化”的青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初步实现了与家庭数字电视系统的对接、与农村党员教育网络的对接、与数字图书馆的对接、与公益文化服务网络的对接、与政务网的对接,也就是说,在家、图书馆、机关、社区、村镇,都能够通过网络获得文化收益。


    在过去的5年中,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能够感知文化功能的升级,文化服务的逐步完善所带来的为民众所共享的文化利益的最大化。



齐头并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均衡推进


    在2004年青岛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看到这样的表述:“要完善各级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设施,每个社区都建有综合性多功能的室内文化活动场所。”这一年七区的两馆(文化馆、图书馆)建设硕果累累。2004年又被称作青岛的“基层文化设施发展年”。


    到2005年,青岛市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延伸:先是市、区两级财政各出资1000万元对市内四区100处街道社区文化中心进行了改扩建。社区文化中心投入使用不久,青岛市政府投资200万元对20处镇级文化中心的改扩建项目也进入实际运作。


    与此同时,一系列相关决议将“城乡文化一体化均衡推进”的城乡文化发展总目标摆到了桌面。


    2005年年初在全市文化系统工作会议上,市文化主管部门则提出了要建立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任务,使广大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文化利益,“服务”作为一个关键词被列为年度文化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而在随后出台的《关于开展2005文化建设年活动的意见》中,“坚持以人为本”被明确为均衡构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原则要素。


    紧接着便是青岛市政府《关于建立扶持农村文化发展服务平台的意见》的出台,其中明确提出要“将文化建设领域存在的城乡差异最大限度地减到最低,进而实现二者的均衡发展”。在全国范围内,青岛率先明确提出了“3年内构建起设施建设、队伍建设和活动建设三位一体的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并规定:从2005年起,每年列支200万元专项基金,用于扶持经济贫困镇村文化中心建设;到2007年,全市镇(街道)都要建立独立的文化中心。


    在加速缩小“城乡差异”的同时,对城市特殊人群文化生活的关注也提上日程。今年下半年,青岛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建委、市文明办、市总工会、团市委6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建立农民工文化服务平台的意见》提出:以公益文化设施、文化知识培训和文化活动的开展三大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依托,采取创新的内容、形式和手段,力求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保障农民工文化权益的服务载体,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农民工文化生活的良好机制。



跨越百亿——文化产业彰显潜力


    过去5年间,青岛影院设施的建设和布局恐怕最能体现这座城市文化发展的线索与轨迹。


    2002年年底,位于中山路老城区的中国电影院完成三星级改造启用,这几乎是建于解放初期的影院设施首次大规模的改造升级。对于市民和主管部门而言,政府200万元的投入所产生的回报令人满意:短短8个月时间,“中国”的票房就从原先的30万元激增到130万元,其2004年两个月的收入就已经超出了2002年全年的票房收益。


    2004年10月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汇泉电影城,无疑是城市影院设施建设渐入高潮的起点。这座位于新老城区节点处的观影设施第一“城”首次引入民营资本,并以电影业带动创建了一个以文化设施为核心的活跃的广场商圈。以此作为开端,跟随2005年“影视之城”概念的首次提出,电影产业将成为青岛今后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头:“凤凰岛”传媒业影视基地的演艺中心、北京电影学院创意媒体学院即将在开发区崛起,青岛将不仅是一座每年可接待百余剧组的天然影棚,而且是电影业的人才孕育基地与产业聚集地;方兴未艾的都市动漫产业相伴得以衍生;由城乡八大影城组成的城市影院设施建设框架雏形初现……这一切都在彰显着这座城市以电影产业为主题的全新的城市功能定位。


    就在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的同时,青岛已经感知到文化的产业化脉动。


    青岛在2004年便已制定了城市文化产业统计体系,确定了地方文化产业的领域和范围,这一标准与国家2005年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基本吻合。


    根据该项国家标准,2004年度青岛市共完成文化产业增加值101.6亿元,占全市GDP的4.7%,远高于全国1.4%的平均水平;就经济总量而言,文化产业增加值大体接近于批发与零售业,而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数量则占到全社会就业总量的4.1%,相当于全市住宿餐饮业的就业数量,充分彰显了青岛文化产业所蕴含的巨大潜力。


    而在青岛“影视之城”概念的适宜土壤中,以民营资本为主流的影视公司正逐步向影视产业链的上游成长跃动。以影视产业为代表的个私经济业已成为青岛文化产业就业的重要渠道。


    另外,作为以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为主的相关文化产业层,有全市文化产业“三驾马车”之称,形成了以工艺美术品、玩具制造业、文化视听设备制造业为主打的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其累计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到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63.7%。


    2005年城市音乐文化产业也在年初“音乐之岛”的特色命名后进入实质性运作。青岛交响乐团正在向职业化的城市交响乐团迈进。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这一国家级国际音乐赛事定居青岛,首届赛事于2005年9月成功在青举办。而硬件方面,青岛大剧院的建设业已开工。另外值得期待的是,中国音乐家协会的青岛创作基地正在积极筹措中,一些国内外音乐机构将有望引入青岛,这些构想无不表露出青岛打造“音乐之岛”信心。


    而除此之外,2004至2005年度青岛诸多投入建设的大项目也都把提升城区文化功能作为首要定位。2004年,青岛有史以来最大的旅游项目——青岛极地海洋世界在海豚表演馆东侧奠基;国内首个文化艺术主题园区——青岛现代艺术中心在东部海滨奠基。二者将共同勾勒出中国最具特色的城市休闲海岸,并将取得独特的城市海洋文化产业所带来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


    站在“十五”的坚实基石上,我们可以听到“十一五”壮丽的青岛文化奏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