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周慧虹):“我是一本‘漂流书’,我不属于任何人。欢迎您阅读我,也希望您帮助我继续漂流。”最近,在上海市普陀区的一些街道图书馆、公园、电影院等公共场所,人们会看到一个个专用书架,上面摆放的图书的封面或封底都贴有一张带有蒲公英标记的小纸条,纸条上印着这样一句温润的话语。不用借书证,不必付押金,把书带回家看完后,再按书内说明将它放到特定地点,让它“漂流”到下一位读书人手里——此种名为“图书漂流”的全新阅读方式既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也引起了众多媒体的争相关注。
小船可以漂流,竹筏可以漂流,一片小小的树叶可以漂流,谁曾想过,图书也可以漂流?而这种漂流,又会给社会带来些什么?
图书漂流,传递着书香。纵观每个家庭的藏书架上,不少的图书要么经它的主人读过一两遍后即束之高阁,要么只是实现了由书店至居民家庭的“位移”之后,书页未及翻动,便长年地处于沉睡状态;更有些图书随着主人迁居、新书上架等原因,终而流于废品收购站或惨遭付之一炬的命运。文章大家袁枚曾言,“书非借不能读也”,与其任随它们在孤寂中遭致自身价值打折、资源浪费,不如交给更多需要它们的人去阅读,让书在流动中发挥作用,实现传递知识的价值。而与此同时,据《2004年上海城市读书指数报告》显示,上海人均年读书量仅为6至10册;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结果也显示,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呈下降趋势。让书香飘溢于社会,是现实的迫切需要,图书漂流,无疑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实现方式。
图书漂流,传递着诚信。在诚信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关注,并被有关部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想方设法予以解决之际,书籍作为增强人们内在修养的一种得力工具,其本身即为提高公众的道德素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图书”本体之外,辅之以“漂流”这样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形式,既是对公民道德素养、诚信和共享意识的考验,更是一种鼓励。它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充分信任、相互支持和帮助的心理基础之上的。或许,有些人一时经受不住考验,将书据为己有,但只要他读书、爱书,得空愿意想一想“图书漂流”的真正意义,不介意向其他素质较高的读者学习,久而久之,应该会对其产生感化效应,而社会个体的不断感化,会对整个社会的诚信建设起到促进作用。“哪怕图书一去不回,只要不化为纸浆,其内在价值就得到了利用,也就达到了‘漂流’的目的。”普陀区文化局局长张文瑶的这番话令人深思。
图书漂流,传递着情谊。一本本书籍,隐含着一颗颗奉献社会、关爱他人的热诚之心,尽管因时空所限,大部分情况下,图书捐助者和阅读者无法实现面对面的交流,可事实上,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更多人心间能够感受到温暖情愫的流动、撞击,此一方面。另一方面,一本书以随机的方式被素不相识的人传阅,这本书可能由此成为一个媒介,让互不相识而志趣相投者彼此联系,这样裹挟着浪漫气息的活动,有助于打破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一言以蔽之,图书漂流,传递着文明,传递着和谐。盼望上海普陀区此举,能伴随绵绵黄浦江水,早一天漂流到更多的社区、学校和其他公共场所,漂流到全国各地。也希望有更多的人投入到捐书、读书的行列中来,在浓浓的读书学习、追求知识的氛围中,赋予“图书漂流”更持久的生命力。
上一篇: 邯郸市市长王三堂:抓文化就是抓经济 |
下一篇: 梳理文化馆发展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