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焦点新闻
焦点新闻
梳理文化馆发展思路
发布时间:2005-12-15 11:40 来源: 编辑:kuaner
信息来源: 2005-12-15

    中国文化报(李晓林):由中国文化报社社会文化部和北京群众文化学会共同举办的“文化馆事业发展研讨会”于12月7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馆的宣传教育功能是否能够被取代,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文化馆功能如何定位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文化部有关部门负责人,来自北京、天津、辽宁等地的文化馆馆长及群文理论专家参加了研讨。

    文化馆发展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但关于文化馆的地位、功能、服务方式等问题却似乎一直没有停止过争论,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馆的发展更是几经波折。进入新世纪后,群众文化工作面临新的机遇,近两年来,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提出又使文化馆面临新的课题。与会者对此进行了颇为激烈的讨论,但也因此理清了一些思路。

    一些与会者认为,文化馆工作主战场应该在所属辖区,其功能主要在基层文化活动的主导地位。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这是群众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文化馆代表政府形象,为纳税人服务,其服务主要是公益性质,虽不排除有偿服务,但不以营利为目的。近年来,中央不断强调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各地文化馆硬件建设有很大发展,建设了一批具有示范性的文化馆,组织了各种规模的群众文化活动,社会对于群众文化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可以说,当前是文化馆发展非常好的时期。目前要把群众文化和公共文化的关系理清楚,群众文化是属于公共文化的一个部分,其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有自己的优势:一是有各种文件和法规的保障;二是有自己覆盖全社会的网络体系;三是其功能有特殊性,即寓教于乐,寓教于文,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当前文化馆人要树立三个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举起三面旗帜(公益性、弘扬民族文化、繁荣基层文化)。文化馆承办的是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的文化活动,要使群众享受到健康的文化服务,并非只是一个文化活动场所。文化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先进文化的表现,所做的工作有助于社会发展和稳定。

    同时,也有一些与会者指出,文化馆面临很大危机,缺乏理论体系,缺乏政府和老百姓的普遍认知。文化馆除了原有的功能,还要开拓新的服务领域,如果拘泥于原来的形式而不做改变,就会落伍。文化馆的性质是政府为主导办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文化馆的基本职能是组织经常性的群众文化活动,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整体性的、最基本的公共文化权益,通过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一种文化亲和力,这对创建和谐社会有很大作用。同时,文化馆服务理念、服务范围,服务手段、服务机制必须改变。有代表表示,一个事物的发展前景要看其反作用于人们的力量,看人们依赖于它的力量有多大。图书馆之所以存在,是因其对于人们获取信息、提高知识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文化馆要满足各个人群的文化权利,就要树立公共文化的概念,要在第一时间捕捉到政府和社会关注的东西,才会提供及时有效的文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