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卢山林):展览馆内,浓郁民族风情的歌舞表演,激烈角逐的大型文物艺术品拍卖会,热闹非凡的畅销书作者签售会,人气旺盛的文化产业项目签约仪式,以及中国西部文化产业高层论坛的思想激扬……
展览馆外,云南省博物馆的名家画展,昆明街头的群众文艺活动,各大影剧院的优秀影视节目展映,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奠基仪式,以及云南各个市县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推介……
正是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加上会展本身,构成了12月8日至11日举办的首届中国西部(昆明)文化产业博览会。其实,西部文博会不仅做到了形式的完美,其取得的成绩和效果更是喜人。
根据西部文博会有关方面提供的资料,从招商角度看,本次西部文博会招商展位达到1704个;从成交结果看,文化产业项目签约成绩喜人,成交金额达到152亿元。云南省文化厅副厅长范建华表示,本次西部文博会的最大特点就是完全按照市场化原则运作,招商是市场化的,签约项目也是实实在在的。陕西省文化厅副厅长蒋惠莉对记者表示,在文化产业仍处于培育的阶段,举办文博会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对于西部地区而言更是如此。文博会的举办有助于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加深对文化产业的认识和理解,促进观念转变,同时也是展示西部地区形象的一个平台。
西部文博会的成功,背后是以云南为代表的西部文化产业在近年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既是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得到有效实施的体现,也是西部地区在全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积极布局、努力寻找自身准确定位的体现。
云南印象
文化产业之于云南,有其特殊的意义。从全国来看,很少有省份如此重视文化产业,而云南对文化产业倾注了罕见的热情。省委副书记丹增曾提出文化产业“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将2005年命名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年”,并希望到2007年文化产业产值超过250亿元,达到云南国民生产总值的6%以上,成为云南省的支柱产业。
云南省高层对于文化产业的重视,带动了各级地方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视。在本次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上,云南的各个地、市、州政府都使出看家本领,搭建极富民族和区域特色的展台,吸引了众多来自全国各地参观者。同时,他们在本次文博会也取得了丰硕的项目签约成果。
昆明市在综合馆的展台分为静态和动态部分。在静态部分,长27米、高8米的大型弧形帷幔式背景布帘,14组共168个活页式展板和玻璃展架将昆明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规划的主题内容展示其中;在动态部分,则以组合式电视墙和玻璃舞台展现各种表现活动。整个设计体现出文化资源的丰厚和文化产业的兴旺。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昆明的文化产业在云南省处于龙头地位,昆明的文化产业产值已占昆明市GDP的6%,占云南省文化产业产值的1/3。文博会开幕当日,昆明市的签约项目成绩突出,其中昆明国际印刷包装城和昆明老街文化产业传播交流基地的投资额分别为20亿元和30亿元。
大理、玉溪、丽江、迪庆等地政府也积极向外界推销当地的文化产业项目,其中大理的“大理论坛”中心建设项目和迪庆的香巴拉文博中心在文博会开幕当日即签约。而在文博会开幕前一天,玉溪就在昆明召开了“聂耳故乡 文化玉溪”新闻推介会,推出20多个文化产业项目如竹乐等,希望借助文博会这个窗口推向全国;迪庆州也在文博会期间专门推出了富有香格里拉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
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的丽江,其展位凸现了“丽江古城”和“东巴文化”的主题和民族特色的意蕴。在展位入口,很多观众围绕在两个电子触摸屏前,通过触摸屏可以全面了解丽江的文化产业。据了解,经过多年的努力,特别是在体制改革推动下,丽江的文化产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民营企业异军突起,成为丽江发展文化产业的生力军。2004年,全市文化产业产值达4亿元以上,文化产业占GDP的9%左右。
各级政府的重视直接促成了云南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而云南的文化特色也为此提供了资源支撑。虽然,从理论上讲,没有文化资源照样可以发展文化产业,但是,独特的文化资源可以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足够的素材,从而激发出更多的创意。云南的文化产业发展正是有效运用云南民族文化资源的结果,比如民族文化资源和旅游产业的结合、和影视产业的结合、和工艺品的结合、和演出业的结合,而这几大产业又是互相支撑的。旅游可以带动工艺品和演出,而影视业又可以带动旅游业,演出业也可以带动旅游业。正是对文化产业各门类和旅游业关系的准确理解,云南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都取得了重大突破。记者在云南保山展台前发现,保山的文化产业发展正是遵循了这一思路。本次博览会,保山全面展示了其“滇西抗战文化”“翡翠文化”“兰文化”等极具保山特色的内容,希望翡翠工艺品业、旅游业和花卉产业相互结合、相互推动。例如,保山市的腾冲积极挖掘翡翠市场,被誉为“中国翡翠第一城”,翡翠工艺品业的发展已经大大地促进了旅游业发展。
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云南造就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奇迹,实现了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同时有效地带动了云南农村的扶贫事业,堪称西部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经典之作。
西部姿态
西部文博会不仅仅对于云南文化产业有重要意义,对于西部其他11个省、市、区同样如此。陕西、青海、四川、重庆等都在本次文博会积极展示其旺盛的文化产业发展态势。
陕西的展台是本次文博会最具人气的展台之一,展台整体色调红黄两色将古朴与恢宏尽显,四周以仿古城墙构成,砖块与砖块的重叠沉淀了华夏绵延的历史文化。最神奇的还数西安超人雕塑研究院的360行民俗系列仿真硅像,为陕西展台带来了旺盛的人气。陕西的项目签约同样优秀。陕西共推出招商项目332个,投融资额达203.21亿元。通过会前、会中的积极对接洽谈,有4个项目在文博会上签订了正式合同,投资总额达3.19亿元。
青海展台,记者看到唐卡、堆绣、昆仑玉等极具特色的工艺品。青海的文化产业以工艺品产业为龙头,艺术演出业、音像业等共同发展。青海本次推介的文化产业项目大多与青海特有的民族文化资源有关,包括文艺演出、设施建设、文化服务、文化产品、文物博物等六类共57个项目。青海省文化厅厅长曹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通过本次参展,让青海的产品走出青海,让更多的人了解青海、熟悉青海并走进青海。
其他省市的展台设计和产业项目同样引人注目。新疆展位,在富有特色的民族音乐伴奏下,维吾尔族少男少女,踏着欢快的旋律,翩翩起舞,身后是葡萄藤架和维吾尔族风格的阁楼,其景亦真亦幻,留住了许多参观者的脚步;内蒙古自治区展位旁,一幅广袤无垠的草原巨照,把遥远的大草原拉近到观众眼前,身着蒙古族服装的小伙,手持马头琴,悠扬的旋律从他手指间流出;四川展位,三星堆青铜面具被放大数倍置于最醒目处,展位顶部的框架象征天圆地方,构思独特,一幅巨照经电脑处理,将都江堰与成都的西部第一电视高塔奇妙地组合在一起;宁夏展位,世界闻名的贺兰山岩画、西夏拓片等,令人大开眼界;西藏展位,一座“白雪皑皑”的雪山给展厅带来庄严的气息,这座神山的仿制品吸引了众多参观者;广西展台,《八桂大歌》、《妈勒访天边》、《印象·刘三姐》、新版《刘三姐》等一批近年来在文化产业上取得成果的精品剧目被重点展示,“大地飞歌”和“风情东南亚”两台精品晚会在大屏幕液晶电视上反复播放,许多观众驻足观看……
尽管西部的文化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西部各省、市、区在西博会的姿态还是传达了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态度。
陕西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庄长兴在中国西部文化产业高层论坛上表示,陕西将依托文化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他说:“‘十一五’期间,全省文化产业的产值、税收、从业人数都要明显提高,增长速度要高于全省GDP的增速,实现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再翻一番,使文化产业成为陕西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重要支柱。”
曹萍则对记者表示,通过本次文博会看到了云南各地市的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特别是文化产业对旅游业的拉动作用,相信对青海省的文化产业发展有借鉴意义。她说:“青海省注重培育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参加本次文博会的14家文化企业,其中11家为民营企业,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投资者到青海发展,共同开发青海的民族文化资源。”
然而,西部地区如何发展文化产业仍是需要探索的问题。云南省委副书记丹增对于这个问题有自己的见解,他在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说,西部文化产业的发展不能一味照搬发达地区的发展模式,而是要立足开发利用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促进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产业优势转化,要把发展文化产业与实现文化的繁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结合起来,要把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相关产业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结合起来,要把发展文化产业与贫困地区群众的脱贫致富结合起来,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把文化产业的发展融入到全国的发展格局中,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同时,丹增将西部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路径选择理解为政府促动、项目牵动、品牌带动、会展驱动、人才推动5个方面。他指出,无论采用何种发展模式,都应把做出特色放在首位,特色是文化产品打开市场的敲门砖,特色是文化产业壮大发展的铺路石,必须以特求生存,以特谋发展,以特赢市场,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上一篇: 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让中国走向全世界 |
下一篇: 河南文化公安部门联手捣毁一违法音像制品经营窝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