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蒋多):在北京故宫一带,福佑寺的阳光是出了名的煦暖。走进坐落于此的中国民族博物馆,刚刚结束上个月欧洲巡演的“多彩中华”中国民族服饰展演团,正在为月底新的对外文化交流工作忙碌着,充实而快乐。
11月10日至25日,作为在国家民委领导的支持下,中国民族博物馆经过多年倾力打造的一个民族文化艺术品牌,第三次踏上欧洲巡演之旅的“多彩中华”中国民族服饰展演团一行55人,成功出访西班牙、德国、安道尔三国,在为民族服饰赢得世界声誉的同时,也为民族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另一种视野和前景。
在最古老与最现代之间
从陌生、好奇到惊讶、赞叹,最后到尊重、景仰,“多彩中华”中国民族服饰表演团2005欧洲巡演的每一场演出几乎都是这样结束的。整台演出时长60分钟,从仅有0.2米的苗族超短裙、7公斤重的婚礼服穿戴表演,到全身缀满金银、价值连城的藏族盛装;从裤口宽达1.8米的彝族男子“大裤脚”,到长约10米的傣族少女腰带,不同时代、不同支系、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场合的服饰在同一个舞台上亮相,形成了一幅多元融合的民族画卷。
更让人震撼和感动的是,在《阿里郎》凄怨的旋律和长鼓舞鲜明节奏的双重衬托之下,北方朝鲜族女子含蓄又活泼的民族性格一览无余;伴随着淳朴激越的彝族婚嫁舞蹈和景颇族“木脑纵歌”的祭祀仪式,神秘的西南山地民族风情扑面而来;一曲二胡演奏的《茉莉花》,在交响乐协奏背景之下,与模特穿着的旗袍联袂演出,不仅衬托出旗袍温婉大气的服饰风格,而且在融入现代设计理念之后,更加富有时代感。
从融模特表演与少数民族歌、舞、乐为一体的独特创意中,可以看出,中华文化是一种包括中国各个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多元组合。而少数民族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显性表征和载体,包括服装饰品、人体装饰、服装工艺技术、装饰手法以及相关服饰风俗等,已经形成了一个广泛和完整的文化体系。而“多彩中华”之所以让西方观众倾倒,恰恰就在于以民族服饰为切入点,把最时尚、最现代的模特表演与最传统、最古老的中国民族歌舞和音乐艺术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将民族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立体鲜活、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而与此同时,制度化管理和品牌化建设也已经成为“多彩中华”中国民族服饰展演团的两大重要支柱。“我们已经建立了坚持不养人,物与人的管理,特聘演员制、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和团队管理模式,在深化内部制度改革的同时加强品牌建设,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中国民族博物馆民族服饰研究设计中心主任韦荣慧说。为此,“多彩中华”中国民族服饰展演团开设了演员培训班。
兼具文化与政治意义的视野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表演,而有着重要的文化影响和政治意义,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服饰文化,树立当代中国服装新形象,推动中国民族服饰走向世界的同时,以其富有开创意义的演出活动和文化使节的特殊身份,为深入推进中国与欧洲各国文化交流与合作做出了卓越贡献。” 中国驻西班牙大使馆文化参赞熊长毅如此评价“多彩中华”的此次欧洲巡演。
据悉,此次欧洲巡演开创了三个第一:胡锦涛主席访问西班牙期间唯一的一个文艺表演团体;中国与安道尔自1994年正式建交以来,第一个由官方派往安道尔演出的文艺团体;胡锦涛主席结束对德国访问之后第一个来演出的中国文艺团体。
事实上,“多彩中华”走出国门的脚步从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此前已经成功出访日本、新加坡、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丹麦、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展演活动20余次,累计演出200多场,观众近百万人。特别是在2003年10月,在法国举办的“中国文化年”开幕期间,作为重点文化交流项目活动,“多彩中华”在卢浮宫的成功演出,成为中国民族服饰登上世界服装舞台的一大亮点。
正如此次欧洲巡演团团长、国家民委副主任周明甫所说,“在对外交往中,文化交流与合作是最和平、最容易被人们接受、影响也最为广泛和深远的一种途径。在新的世纪里,促进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加强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从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对于更好地维护和发展各自民族的文化特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这个意义上说,此次欧洲巡演可谓成效显著。在海外生活多年的西班牙巴塞罗那华侨社团联合总会主席林传舜对记者说,“多彩中华”唤起了远离祖国的炎黄子孙心中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也启示着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自己民族的根脉和文化的辉煌。柏林的一名普通观众在看完演出后兴奋地告诉记者:“中国服饰和中国妇女的美都太令人震撼了,而且与独特的民族音乐和舞蹈完美结合在一起,这种浑然一体的魅力唤起了我心中对于中国的想象,也让我对中国更加向往。”
应该说,作为国家民委和中国民族博物馆在多年民族文化工作当中摸索打造的精品文化项目,“多彩中华”已经成功地站在了“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国家和民族形象”的大视野之上,寻求多元融合的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影响将永远不会停止。
中国民族博物馆的探索之路
一边,伊比利亚半岛的海滨城市巴塞罗那,“多彩中华”中国民族服饰展演团演出正酣;一边,贵州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中国民族博物馆的苗年文化周如火如荼。11月15日,“中国民族博物馆西江千户苗寨馆”正式成立,“中国民族博物馆苗族文化雷山研究中心”亦同时挂牌。
而早在9月17日,中国民族博物馆就在全国较大范围内正式启动2005“多彩中华”民族文化周活动。活动内容包括“多彩中华”图片展览、“多彩中华”中国民族服饰歌舞系列表演、相关图书的出版、“多彩中华”首日封的发行、民族文化研讨会及系列讲座等。该项活动将涉及北京、上海、成都、贵阳等12个城市及30所大学,将一直持续到今年年底。在此期间,中国民族博物馆还计划与22个人口较少民族共建专题博物馆。
表面上看,这些不过是中国民族博物馆同时举办的数个活动而已,而其背后潜含着的是,作为我国目前唯一的、正在筹建的国家级民族博物馆,中国民族博物馆对于建设现代化的新型博物馆已经开始深谋远虑。
按照国际博物馆协会1974年的定义,“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见证物进行研究、采集、保存、传播,特别是为研究教育和游览的目的提供展览”。全世界博物馆的数量和种类难以尽数,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博物馆的多少与好坏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文化发达与否的标志之一。
中国民族博物馆是国家民委直属事业单位,1984年11月开始筹建,1995年5月正式挂牌。其主要任务是成为民族文物的收藏中心、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中心、民族文化的展示中心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民族问题的资料中心。
而从博物馆的发展历史中,我们不难看出,当代的博物馆需要面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和严峻的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如何切合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需求,有效地发挥其教育功能和传播机制。“由过去最注重文物保存、收藏和展示,转变为如何通过富有创意的思考和设计,更加注重藏品与观众的互动和接触,或者转化成为市民大众都能够看懂的展览和活动,再配合演出、展览、出版、研讨、讲座、培训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将其传播到更为广大的人群之中,甚至可以开发出一些结合文化与经济的项目。”中国民族博物馆馆长张永发如是说。
显然,“多彩中华”中国民族服饰展演这一创造性的模式,构成了中国民族博物馆进行现代化探索的重要举措,而且作为唯一的国家级民族博物馆,中国民族博物馆目前正在着手建立“整合资源、整合力量”为宗旨的“中国民族博物馆合作网”,逐步形成中国民族博物馆与全国各民族博物馆及有关民族地方“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型合作体系。“中国民族博物馆西江千户苗寨馆”的挂牌,正是为这一新型合作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据悉,中国民族博物馆建设项目已经正式列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之中,已经走过20多年筹建历程的中国民族博物馆新的发展与繁荣前景正在逐渐浮现。
上一篇: 省政协开专题研讨会 稳定河北梆子表演人才刻不容缓 |
下一篇: 成都:星级网吧开辟“少儿绿色网上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