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2005年,武汉市文化局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上级宣传文化部门的指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建设先进文化和文化强市为目标,深化改革,大力加强艺术创作、社会文化、名城保护、文化产业和依法行政等工作,努力提高文化贡献率,为构建和谐武汉夯实文化基础,全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新的繁荣、新的发展中跨越2005年。
舞台艺术进入新的繁荣期
坚持“三贴近”原则,进一步繁荣文艺创作和演出,用优秀艺术作品鼓舞人。
舞台创作出现新的繁荣。2005年,武汉市直文艺院团以迎接“八艺节”为契机,以精品创作为导向,推出并上演剧(节)目17台,其中新创作剧(节)目15台。继在2004年推出大型杂技《英雄天地间》、京剧《三寸金莲》、汉剧《风雪三关》、汉味小品剧《你嚇我》,以及儿童剧《春雨沙沙》获首届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提名奖的基础上,全市专业文艺又实施了“921工程”:即投排上演9台创作剧目,从中选出2台优秀剧目打磨成精品,参加第八届中国艺术节。目前,青春剧《柠檬黄的味道》、方言喜剧《活着就要活快活》、小剧场话剧《好听的都是伤心的歌》已投排上演,其中《柠檬黄的味道》入选全国儿童剧调演名单。此外,舞剧《盘龙》、话剧《张之洞》、楚剧《云香》或已完成剧本,或将开始投排。同时还将准备有较高水平的杂技、交响乐等3至4台优秀剧(节)目参加祝贺演出,并将筹备3至4场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在抓好“八艺节”剧目创作的同时,武汉市文化局还充分发挥戏剧大市优势,挖掘传统戏剧底蕴。武汉京剧院新排传统大戏《红娘》和《锁麟囊》,汉剧院新排传统大戏《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传统剧目,受到观众好评。
专业演出异常活跃。截至11月底,市直文艺团体演出1654场,观众165万人次,演出收入创历史新高。围绕全市重大政治和节庆活动,市直文艺院团组织了一批高水平的大型文化活动。武汉乐团第二次推出符合国际惯例的演出季,特邀德、美、日等国演奏家组台演出,影响广泛;市直文艺院团面向未成年人,组织和生产了一批优秀儿童剧、木偶剧,并坚持举办月末音乐会、暑期未成年人艺术鉴赏月活动;此外,还启动了武汉剧院、武汉杂技厅、人民剧院等城市剧场双休(节假)日“天天演”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和喜爱。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贴近老百姓
坚持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为着力点,努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用优质的文化服务陶冶人。
狠抓文化公益事业投入,极大拓宽了公益文化的服务领域。2005年,市政府对主导全市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群艺馆,加大投入。武汉图书馆、市少儿图书馆今年延长开放时间,已免费接纳读者190多万人次;市直博物馆、纪念馆已免费接待80多万人次未成年人、老年人;市群艺馆全年在汉口江滩举办115场大型文艺演出,吸引100多万人观看,还首次组织德国摇滚乐团、捷克民间歌舞团等外国艺术表演团体在江滩免费巡演,每场演出都吸引上万人观看。
以“欢乐文化”为主导,扩大文化活动群众的参与度。群众文化活动体现出季季有看点、区区有特色、平等享受文化权益的新景象。全市精心组织了迎春舞龙大赛暨锣鼓比赛、“武汉之夏”、首届社区才艺大赛、金秋农村文艺调演4项全市群众性大型文化活动,吸引数十万群众参加。黄陂区舞龙大赛、新洲区花朝节、蔡甸区莲花节、江夏区百花艺术节、黄陂区木兰节等特色文化活动也盛况空前。关注外来建设者,也成为近年来武汉扩大文化服务的一大亮点。国庆期间市直文艺单位为全市四大重点工程建设工地免费送戏送电影,以及在进城务工人员集中地免费放电影,受到在汉务工者的极大欢迎和好评。
以落实市政府“十件实事”为契机,开展送戏、送书、送电影下乡活动,进一步健全农村基层文化网。2005年,为全市农民免费放电影工作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为此,市文化局成立了全市农村电影供片中心,精选2000年以来播映的150部电影,为2218个行政村免费放映电影,农民反响热烈;全年市区院团下乡送戏1500多场;此外,还新建了一批农村图书室,策划实施了农民流动图书车工作。为活跃农村文化,市文化局下大气力扶植农民文化经营户,放映电影等实行政府文化采购政策,促进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
深入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汉剧、楚剧和汉阳高龙已申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心、民间文化博物馆相继挂牌开展工作,民间文艺保护工程也正式启动。
名城保护和建设步入快车道
全面启动六大名城保护工程。 2005年为武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全面启动年。在李宪生市长和分管市长的直接领导下,代表武汉文化个性魅力和历史文化渊源的全市六大名城保护工程动工。市文化局先后完成了盘龙城商代遗址保护规划编制、中山舰文化旅游区建设总体规划论证、武昌辛亥首义园规划建议、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规划编制、月湖文化艺术中心规划编制建议以及龟山历史风貌区规划建议等。其中《盘龙城遗址保护规划》列入国家文物局“十一五”规划重大项目库并拨款资助。此外,还参与了汉口租界旧城风貌区保护工作和汉阳旧城风貌区建设的论证。
博物馆建设迈上新台阶。武昌农讲所、八七会议旧址被列为全国红色旅游100家经典景区。市文化局与有关部门合作完成了武汉市红色旅游发展规划。武汉市从2003年3月就对大中小学生参观市直博物馆、纪念馆实行免费,受到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的肯定和社会好评。截至目前,市直八大博物馆(纪念馆),2005年已接待观众102.4万人次。强化博物馆基础建设,首次完成了市区两级馆藏文物鉴定工作,其中定为三级以上藏品达1.7万件。馆藏文物安全率达100%。武汉博物馆通过全国招标,国家级研究项目《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达标试点》首期工程竣工,并通过国家文物局验收。为配合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市革命博物馆和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分别举办了“人民的胜利”和“武汉抗战”大型展览和流动展览,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目前两展览接待观众21.7万人次。
文化产业发展有新突破
坚持繁荣文化事业与发展文化产业并举,文化产业发展乘势而上,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武汉电影业引资近亿元。2005年,在武汉本土两条跨省院线天河、银鑫的基础上,引进大连万达、广州珠江院线,4家院线2004-2005年度投入资金近亿元,填补了武昌、汉阳无多厅影城的历史。目前全市已有10座多厅影城,影厅座位数仅次于上海、北京,预计今年票房收入将突破7000万元。
娱乐业进军华中地区。以新中原、滚石、博大为代表的娱乐业稳步拓展市场,出现竞相投资的趋势,仅新中原就已在长沙、南昌等市投资建成当地最大演艺厅。
强化招商引资,跟踪服务首届武汉国际文化产业博洽会签约项目。2004年首届文洽会上签署意向合同资金24.91亿元,合同金额18亿元。2005年,文化部门加强跟踪服务力度,目前已落实60%以上的签约项目。5月,在第三届“香港湖北周”上,由市文化局承办的武汉文化产业招商会列入湖北周18个重大活动之一,全市共有包括媒体传播、文化娱乐、文化设施、文化旅游等在内的10个文化项目签约,引资7680万美元;市文化局推出的5个产业项目全部签约,其中,部分产业项目已开业。
对外文化交流再谱新篇
以“中法文化年”为契机,努力拓展对外文化交流领域。市文化局全年共派出27个团队317人次赴26个国家进行交流演出,引进16个国家24个团队574人次来汉访问交流。
以高标准承办中法文化年系列活动为核心,武汉对外文化交流档次和水平得到新的提升。在2004年举办波尔多中国圣诞庙会、武汉法国音乐焰火晚会等重大文化交流项目基础上,2005年市文化局又承办了代表当今文博界展务最高水平,仅在北京、上海、武汉三市展出的“叱咤风云的人物—戴高乐生平展”,在武汉等六城市主办的“2005法国新电影展”以及“多彩的波尔多—城市文化遗产展”、“法国美术作品展”等,使武汉市成为法国在华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城市,扩大了武汉在海外的影响力。
武汉杂技团保持强劲的对外演出势头。在时隔17年后,武汉杂技团成建制重返欧洲商演舞台,《英雄天地间》剧组一行50人从去年11月至今年5月赴欧洲商演7个月,演出220场,观众超过15万人次,得到国家文化部部长孙家正的高度评价。武汉杂技团二团还代表中国艺术团出访新西兰、斐济、马尔代夫等国,所到之处受到国家元首的热情接见和普通观众的极大欢迎。11月22日,《英雄天地间》剧组再度赴西班牙商演5个月、200场。同时,市文化局还努力向境外推介市直院团。武汉说唱团赴美国演出扩大了武汉的城市影响,武汉京剧院已相继获得2006年上半年香港政府、澳门政府的演出订单。
友城间的文化交流也进一步加强。武汉市与友城英国曼彻斯特市签订了5项文化交流协议,并在曼城成功举办了“武汉城市风貌展”;特邀德国杜伊斯堡交响乐团在汉与武汉乐团联袂演出,观众反应热烈;邀请荷兰、法国历史遗迹保护专家来汉的工作进展顺利。
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
坚持以改革为动力,稳步推进市直艺术院团改革,深化公益文化单位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市直文艺院团改革有了突破性进展。市委、市政府专门发文对改革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步骤、对策等做出了规定和部署。同时,成立了市直文艺院团改革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细化、制定了“扶持、保护、放开和改制”四类文艺院团的改革方案,实施“一团一策”。市直12个院团中,长期未担任演出任务的豫剧团、越剧团、评剧团转企改制;同时保留京剧、汉剧、楚剧、歌舞、话剧、交响乐、杂技、曲艺8个市直院团。市直艺术院团由1400多人改革后将降至800多人。武汉话剧院、市儿童艺术剧院合并为武汉人民艺术剧院。目前,武汉人民艺术剧院的机构、人事、分配、艺术生产、营销五项改革基本完成。该院成立后推出的首部青春剧《柠檬黄的味道》得到广泛好评。武汉说唱团在前一阶段改制的基础上,积极争取武烟集团的大力支持,正在注册成立股份有限公司,该团首次推出大型方言喜剧、首次承办大型文化活动均取得成功。武汉楚剧院组建武汉楚剧艺术发展俱乐部,吸纳艺术生产发展资金40余万元。
深化公益文化单位改革。在对武汉博物馆、武汉图书馆等单位推行全员合同聘任制改革的基础上,市文化局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市直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目前正在组织实施中。
启动文化经营单位转企改制工作。对下属部分经营性单位进行资源整合,实现文化产业的“管”“办”分离。对武汉市演出公司实施了股份制改革,成立了武汉市武演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与民营企业合作,开通“武演票务通”。武演公司目前已成为湖北省最具实力的演出中介公司之一。
文化市场管理健康有序
坚持文化市场繁荣和管理并重,打扶并举,依法行政,市场管理健康有序。
2004年市文化局依据《行政许可法》,实行审批与执法分离,撤销事业单位市文化市场管理处,在局机关内设立了文化市场管理与法规处,行使行政许可权,并且将原市文化市场稽查大队更名为市文化文物稽查支队,受市文化局委托行使行政执法权,改变了文化市场有执法无审批、文物市场有审批无执法的情况。同时,认真清理执法依据,调整下放审批权限。目前除保留“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经营单位设立审批”等9项全市性行政审批项目外,已将“音像制品零售、出租经营单位设立”等6个审批项目审批权下放至各区文体(文化)局,或派员联办;就市区两级审批的“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经营单位设立”实行市区联网审批。
严格市场准入,规范市场秩序。武汉现有3200余家文化企业、8万多从业人员,经营范围涉及演出、娱乐、网吧、音像、电影放映、美术、涉外文化等多个类别。为了营造一个开放和公平的市场环境,市文化局把贯彻执行《武汉市执法责任制工作条例》作为推进依法治文的一项重要举措,严格行政审批,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保证了文化市场健康繁荣发展:
加大执法力度,杜绝行政执法不作为、乱作为。大力扶持经营正版音像制品示范店,正版音像制品市场占有率持续上升。通过推进网吧连锁经营、开设未成年人“阳光电子阅览室”、发挥网吧协会作用多种方式,积极探索网吧市场管理长效机制。
针对文化行政执法中发现的网吧违规接纳未成年人及行政执法中自由裁量权较大的问题,市文化局制定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违规经营处罚实施细则》,突出了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社会各界对此反响较好。公开社会监督,建立健全违法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开通了全国联网的12318文化市场投诉举报电话;在政务网上设立专门投诉受理栏目,设立文化市场“红黑榜”;在市属主要媒体上公布查处的违规网吧名单和市区举报电话,进一步加大全社会监督力度。
迎接第八届中国艺术节2007年在湖北武汉举行,武汉投入20多亿元资金修建、改造22个剧场。目前,投资15.7亿元的琴台大剧院主体建筑完成主体钢结构工程;新建的九天剧场、市青少年宫音乐厅和改造维修后的武钢工人剧院、人民剧院、田汉大剧院已竣工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