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2016年5月18日是第40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为“博物馆与文化景观”,要求博物馆为其文化景观的管理和维护贡献知识和专业技能,扮演积极的角色,保管好博物馆馆区内和馆区之外的遗产,结合其周边开放状态的文化景观和遗产拓宽任务领域,开展自身的活动,从而在不同程度上肩负起责任。
围绕这一主题,故宫博物院于5月18日当日举办系列文化活动,包括“故宫博物院教育中心”启动仪式、“点亮历史”中轴线原状展厅室内照明启动仪式、国家大剧院民族音乐演出、苏州昆曲《牡丹亭》唱响故宫、“故宫知识课堂”——古建探秘活动等,内容丰富、精彩纷呈
“故宫博物院教育中心”启动
上午9:30,位于故宫博物院午门内西侧、熙和门南北庑房内的“故宫博物院教育中心”项目启动仪式在熙和门前举行,现场嘉宾一起为“教育中心”设计方案揭幕,“故宫宣教”微信公众号二维码正式公布。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宋纪蓉及相关部门领导出席仪式。
在故宫博物院宣教事业不断发展和积累的基础上,成立“故宫博物院教育中心”,目的在于整合并充分利用故宫博物院丰富的教育资源, 作为紫禁城内的教育课堂,长年面向中小学及社会公众推出各类具有故宫特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专题教育项目,提供更加深入的文化体验。为此,故宫博物院将投入大量教育工作人员和故宫志愿者,以保障各类教育活动的高品质和可持续发展。
作为故宫博物院教育中心项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推出在线推广平台——“故宫宣教”微信公众号,主要用于发布故宫博物院教育资讯以及教育中心项目的建设情况,成为公众了解故宫博物院教育工作及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
“故宫博物院教育中心”位于故宫午门内西侧、熙和门南北庑房内,面积约800平方米。目前,已经完成室内设计、运营规划等前期筹备工作,即将进入施工阶段,预计于今年完工并正式对公众开放。建成后的教育中心将成为故宫博物院重要的公众教育基地,更加全面、立体地发挥故宫博物院社会教育功能。
故宫博物院重视社会教育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群体的教育事业,从建院之日起就将其作为重要的职能之一。从2004年3月1日起,故宫博物院在全国率先对中小学生集体实行免票参观和义务讲解:每周二设为学生团体免票日(法定节假日除外),针对有组织的中小学生团体、大学相关院系学生团体(如历史系、建筑系、美术系等)免费接待参观。随着博物馆理念的进步,故宫博物院在实践中逐步建立起专业的教育团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创意独特的青少年教育活动,积极履行博物馆公众教育职能,让故宫博物院成为公众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的有益课堂。比如根据故宫博物院藏品研发的“仰望太和殿,一起看斗拱”、“布艺堆绣,巧仿瓷瓶”、“朝珠DIY”、“青白相间,妙笔生花”、“皇帝的新衣”活动,根据展览研发的“霓裳彩绘”、“击扫黑白,传拓万千”、“寻访石鼓”、“瓷片觅踪”、“合卺礼成”活动,根据明清宫廷历史、文化研发的“上元结彩,巧手生辉”、“宫中过端午,夏日‘粽’动员”、“乾隆诗句我来集”活动等等,知识讲述、现场互动、动手制作相结合,深受青少年和家长的好评。
“点亮历史”中轴线原状展厅室内照明启动仪式
原状陈列是故宫博物院历史悠久、极具特色,且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展览类型。原状宫殿中的陈设都是严格遵循历史档案记载去选择与布置,力求恢复历史原貌,让观众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厚重的历史文化氛围。这些精美的文物藏品与历尽沧桑的古代建筑一起构成和谐统一的整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向世人形象地展示宫廷文化。作为原状陈列重点的故宫“中轴线”,是北京城中轴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观众感受故宫古建筑之宏伟、格局之精妙、规制之严谨、文化历史氛围之浓厚的重点文化景观区域,也是世界各地观众和重要国宾等来故宫博物院参观的必经之路。
几十年来,鉴于相关技术不甚成熟, 特别是国际上也没有可以参考的案例,出于文物保护的考虑,故宫原状陈列的大殿里一直少有照明设施,观众在门外聚集参观,狭窄的空间和内部较差的光线让参观效果大打折扣。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故宫,世界五大博物馆之一的故宫博物院,每年接待上千万的国内外观众,如何让观众有尊严地欣赏原状陈列,平衡“文物保护”和展陈效果之间的关系,成为故宫博物院面临的巨大挑战。
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在开放新的区域如慈宁宫花园、寿康宫等进行原状陈列设计及观众参观方式创新的同时,也逐步对已有原状展厅的环境进行重新改造和提升,以处理好文物建筑保护与陈列展览效果的关系,增强历史文化氛围,让观众获得更好的参观体验。为此,故宫博物院专门成立课题组,研究原状陈列宫殿照明效果的提升问题,并邀请曾经参加卢浮宫展览设计的法国著名展陈照明设计大师Georges Berne参与论证等工作。课题组通过对2014年全年“日光数据”与“殿内光数据”采集与分析,结合每个宫殿建筑特点及功能,多次进行现场试验及论证,提出最大限度贴近自然光照射效果的设计方案。
为了尽可能避免灯具设施与建筑立面接触的弊端和安全隐患,在专家和专业照明设计团队通力合作下,故宫博物院找到了切实可行的办法,形成包含故宫元素的,拥有良好的可移动性、可逆性和隐蔽性的定制化灯具固定结构。其设计元素来源于宫殿内外特有的典型器物特点,综合参考了华表、旗杆基座、宫灯、宫殿建筑立柱等元素,设计出故宫博物院独有的一系列原状照明设施。
除了灯具结构设计之外,通过试验与专家论证,在灯具设备上选择了世界知名博物馆广泛应用的德国专业厂家生产的博物馆LED灯具设备。其具有系统化设计、更高的出光效率、超长的使用寿命、优秀的显色指数、更低的损坏因子、精确的色彩一致性,具备自主研发并获专利的导光镜头及导光镜片,使殿内的灯具工作温度与传统灯具温度相比降低了2/3、电能消耗降低了2/3、紫外线指标18μW/1m低于国家标准(根据博物馆照明规范,紫外线含量要求小于20μW/1m),确保了使用过程中原状陈列展示的重要文物和古建筑的安全。
经过两年的实验、论证、多轮专家组的评审,以及养心殿样板区试验成功的基础上,故宫博物院正式开始推动中轴线宫殿照明改造工程,并最终确定包括前三殿、后三宫在内的中轴线六大宫殿的原状展陈照明方案。此次原状展厅照明系统提升,在保护古建筑及展出文物的同时,为参观者提供良好的原状展陈光环境,不仅让观众看清楚殿内原状陈设,更能够让殿内建筑结构、彩绘、文物陈设等以其更真实的色彩呈现在观众面前,提高参观的视觉效果及舒适度。这一措施的实现,也符合今年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与文化景观”的主题。在实现保护故宫历史文化遗产同时,让人们有尊严地参观故宫,获得更加深刻的参观体验。
赏国宝、品国乐——国家大剧院五月音乐节民族音乐演出
上午10:30,国家大剧院五月音乐节民族音乐演出走进故宫,在故宫博物院珍宝馆宁寿门前举行。此次由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演出曲目包括《春江花月夜》、《花好月圆》等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曲目,观众在国际博物馆日走进故宫参观,既能在珍宝馆观赏宫廷珍宝,又可以聆听经典的国乐。
国家大剧院五月音乐节公益演出活动自2012年起已在故宫博物院连续举办了四届,每逢国际博物馆日,都会有美妙的音乐在古老的紫禁城奏响,为观众带来独特的视听体验。
“故宫知识课堂”——古建探秘活动
每年举办的“故宫知识课堂”已经走过十个年头,以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生动活泼的方式,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认可与喜爱,成为故宫博物院系列教育活动中广受欢迎的精品项目。近年来,作为故宫博物院一项常规教育活动,“故宫知识课堂”连续四年在“国际博物馆日”推出了不同的主题活动。此次国际博物馆日,故宫博物院邀请日坛中学、中央民族大学的200多名师生走进故宫博物院,共同参与“故宫知识课堂”——《古建探秘》系列活动。内容包括聆听专题讲座,观看虚拟现实作品《三大殿》,参观断虹桥、角楼等独特的建筑及古建筑馆等,同时分组进行手工、绘画、贴纸等多种DIY活动实现与学生的互动。这一项专为学生们设计的活动使学生们对紫禁城的皇家建筑加深了了解,并激发他们对中国古建筑艺术文化的关注和喜爱。
昆曲《牡丹亭》首次“唱响”故宫
5月18日下午,在故宫慈宁门前由故宫博物院与苏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了昆曲《牡丹亭》“唱响”故宫活动,将故宫博物院壮美的古建筑群与细腻优雅的昆曲艺术巧妙结合。在国际博物馆日这个特殊的日子,从台前到幕后,向观众全方位展示昆曲艺术,在故宫博物院营造不一样的艺术氛围以及文化景观。
整场活动持续近三个小时,首先是专业的昆曲演员为观众展示化妆、换戏服,琴师与鼓手调试乐器等环节,苏州昆剧院还特别安排了讲解员为观众介绍昆曲、《牡丹亭》、角色与乐队配备等知识。观众也积极参与互动,亲自扮上杜丽娘的妆容过把昆曲瘾。
活动的高潮是昆曲经典段落《牡丹亭——游园惊梦》的正式上演。专业昆曲演员在近600年历史的紫禁城里展开了那段人们耳熟能详的、亦真亦幻的爱情故事。剧目展示环节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流连。故宫博物院院领导及苏州市领导也莅临活动现场观看演出。
昆曲形成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至今已有450多年的历史。苏州是昆曲的故乡,其曲调婉转悠扬,有“水磨腔”之称,被人们誉为“雅曲”。伴奏乐器兼用笛、箫、三弦、琵琶以及鼓、板、锣等。以演唱传奇剧本为主。表演上注重动作优美,舞蹈性强,形成了特有的艺术风格,被称为“百戏之祖”。作为昆曲的发祥地,苏州成为昆剧活动的一个重要基地,江苏省苏昆剧团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昆剧演员。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共有19个申报项目入选,其中就包括中国的昆剧。
上一篇: 故宫博物院举办中国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 |
下一篇: 故宫研究院成立中国书法研究所并发布多项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