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永纪念座谈会暨《思文永在——我的父亲考古学家梁思永》首发式在故宫举行
发布时间:2016-09-21 15:43
来源:
编辑:杨倩
信息来源: 2016-09-21

文化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座谈会上讲话
梁思永先生纪念座谈会暨《思文永在——我的父亲考古学家梁思永》首发式于2016年9月21日在故宫博物院敬胜斋举行。
梁思永是我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的次子,是中国近代考古学和考古教育开拓者之一。当代考古学家张忠培先生曾这样评价梁先生:“梁思永先生是中国考古学的一位‘巨星’,是中国考古学最重要的一位奠基人,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事业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
中国近代田野考古发掘技术尤其在地层学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是与梁思永先生的杰出贡献密不可分的。1930年秋,梁思永先生对黑龙江昂昂溪含细石器沙丘的发掘,发现黑沙层叠压在黄沙层之上,文化遗物全部出于黑沙层,是中国考古学史上第一次采用科学发掘方法对细石器文化遗存的发掘,对于了解北方细石器的埋藏及特征具有重要意义。1931年,梁思永先生在安阳高楼庄后岗,依土质土色划分土层,揭示出了非常清楚的地层关系,这就是著名的后岗三叠层,即:小屯—龙山—仰韶上下叠压关系,从而得出小屯商文化晚于龙山文化,龙山文化又晚于仰韶文化的结论,因此,后岗三叠层的发现是解开中国史前文化之谜的钥匙,开创依据土质、土色划分单位自上而下的考古发掘方法,是中国考古地层学的奠基人,在方法论上给殷墟以及后来的发掘者树立了典范,为中国田野考古发掘方法的更新开拓了前景。早在发掘后岗的时候,梁思永先生就运用类型学原则对小屯陶器进行了分析,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类型学方法的初步形成。直至今天,地层学与类型学仍是中国考古学必须坚持的基本的和核心的方法论,而这一方法论的形成梁思永先生厥功至伟。
《思文永在——我的父亲考古学家梁思永》,是一部关于我国现代考古学的先驱者——梁思永先生的回忆性传记作品,由故宫出版社出版发行。思文,典出诗经周颂,原意为古人怀念先贤后稷的乐歌,作为书名,引申为一部怀念民国考古大师的回忆………永在,意为梁思永的学术遗产与音容笑貌,永传世间。四字缀合在一起,恰好串联起梁思永名字的藏头,一语双关,是为本书书名之用意。书的作者为梁柏有,是梁思永先生之女。全书以深情的笔触,穿越八十年的时光,记叙、回思了一位考古学大师、一位良师益友、一位慈父的生命历程。作者以大量亲身经历,并结合对同代人的采访,广泛搜求历史信息,缀合时代碎片,为读者还原了一位有血有肉的梁思永的真实形象。一代考古大师,从少年意气,到青年逐梦,到收获成功,梁启超眼中那个担当起“中国第一位考古学专门人才”之誉的天之骄子,他的学术道路,生活往事,尽在书中。
来自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及北京市文物考研究所、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23个省、市、自治区文物考古机构的领导和专家们齐聚故宫博物院,共同追忆梁思永先生,重温梁思永先生的学术历程,共同探讨中国考古学的理论、方法,展望中国考古学的未来,期冀共同推动中国考古学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表示,故宫自建院以来,一直与考古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013年,故宫考古研究所成立,开始了针对紫禁城以及相关皇家遗存更加系统化、科学、严谨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这让走过90年历程的故宫博物院在考古学领域焕发了新的生机。故宫考古同中国考古学一样,都需要、并正在遵循着梁思永先生的步伐:尽力保持扎根田野考古、务实求真的问学精神,严谨的治学作风以及实现学术创新的胆略与魄力。这不仅是中国考古学与考古研究向前推进的重要动力,也是故宫博物院学术发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