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
首届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发布暨中国20世纪建筑思想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发布时间:2016-09-30 10:59 来源: 编辑:杨倩
信息来源: 2016-09-30

首届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发布暨中国20世纪建筑思想学术研讨会现场 

文化部政府门户网站记者杨倩 摄 

    2016年9月29日秋意渐浓,在1911年建成的故宫博物院宝蕴楼内人头攒动,“致敬百年建筑经典:首届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发布暨中国20世纪建筑思想学术研讨会”在此召开。来自全国文博界、文化界、城市建筑界、出版传媒界的专家学者、20世纪建筑遗产入选单位代表、高等院校师生共计200余人出席会议。大家共同见证由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联合公布的“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的诞生。参会的主要领导专家有: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两院院士吴良镛、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修龙、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国馨、张锦秋、孟建民、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刘景樑、柴裴义、张宇、庄惟敏等。本次会议由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联合主办,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州市设计院、加拿大宝佳国际建筑师有限公司联合承办。《中国建筑文化遗产》、《建筑评论》“两刊”编辑部承办。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副会长、秘书长金磊任主持。

文化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研讨会上发言 

文化部政府门户网站记者杨倩 摄 

    单霁翔在致辞中说:自2014年5月经过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97位顾问专家委员们的权威推荐、严谨把关,在北京市方正公证处的监督下,历经严密的初评、终评流程,最终于2015年8月27日产生了“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共计98项。今天,中国文物学会携手中国建筑学会,在这里向社会正式公布“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内心十分激动。认真阅读优秀的中国20世纪建筑,思考它们与当时社会、经济、文化乃至工程技术之间的互动关系,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成为当代和未来世代理性思考的智慧源泉。文化遗产是有生命的,这个生命充满了故事,而20世纪遗产更是承载着鲜活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流逝,故事成为历史,历史变为文化,长久地留存在人们的心中。如果说改变与创新需要智慧,那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事业要有敬畏之心,要有跨界思维,要有文化遗产服务当代社会的新策略。中国文物学会将一直支持为20世纪中国建筑设计思想“留痕”的工作,将与中国建筑学会共同合作,热情期待这项旨在保护中国城市文脉、建设人文城市之举持续地开展下去。 

    修龙从大“建筑观”的角度,阐释了文化遗产保护与当代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大建筑观”的树立,必须建立在梳理著名建筑学家的学术思想及贡献基础上,在思考中国建筑文化问题时,建筑先贤们往往从建筑全局出发,从建筑的过去、现在及未来整体走向出发,不会去人为的分割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因此,他们留下的作品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都堪称20世纪建筑遗产,都是当今中国建筑师应学习的经典项目。我们要号召广大建筑师学习传统匠人对自然的依赖与敬畏。同时,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要有现代性,要研究并分析传统建筑的价值应用在保持中国建筑文化并吸纳西方成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中国现代建筑的理想。中国建筑学会愿与中国文物学会精诚合作,以文化自信与敬畏经典的精神,共同推动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 

    顾玉才对“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公布表示祝贺,他回顾了2014年4月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成立会上,专家们的倡言,他赞赏在国家不可移动文化遗产中又增加的新类型,它尤其认为这是一个与世界接轨的国家行动。同时再次传达了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国家声音”,并对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未来的工作提出了期望:“首批中国20世纪为建筑遗产”的诞生, 在对20世纪中国建筑百年发展脉络展开追溯的同时,对丰富中国科学文化的理论体系具有重要价值,更对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留住乡愁”、在国民中普及建筑文化审美具有现实意义。为此,我衷心希望借此次“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公布之契机,向社会推广20世纪建筑遗产的保护理念。特别寄期望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能再接再厉,以国际化最新遗产保护视野与理念,在推动国家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以多元开放的文化遗产之思,为中国近现代建筑遗产增添瑰宝。 

    两院院士吴良镛教授的经典作品“北京菊儿胡同新四合院”项目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在对本次会议表示祝贺的同时,作为广义建筑学、人居环境“有机更新”理论的创始者,吴院士对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历史城区的保护发表了极具现实意义的论断:如何使近现代建筑更好的承载历史文脉;如何实现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当代创新,如何采取适当的规模、合适的尺度、妥善处理目前与未来的关系;如何让中国建筑学家的设计作品与思想传承当下与未来,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与创新之举是非常重要的行动。马国馨院士多年来一直关注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保护工作,早在1999年于北京召开的第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马国馨院士领导的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就曾向大会发出要大力保护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倡议,并于2004年8月向国际建协等学术机构提交了 “20世纪中国建筑遗产的清单”。作为中国20世纪现当代建筑保护的“先行者”,马院士从宏观视角提出了20世纪建筑遗产的突出价值及保护的紧迫性:20世纪是一个充满了重大变革、跌宕起伏的时代,无论是清末民初,还是国民政府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所创造的建筑遗产都准确地反映了那个时代,是时代的重要历史见证,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尤其随着我们城市化建设的热潮,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长,城市发展和保护的矛盾也日渐突出。因此面对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要求,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认定和保护不仅成为一个极为紧迫的严肃课题,更成为中国建筑界与文博界应长期合作、联合攻破的“点”。 

    北京市文物局领导在致辞中说:2007年,北京市文物局与北京市规划委员会联合公布了《北京市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第一批)》。2013年,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北京市“国保”单位近现代建筑数量首次超过了古建筑数量,共计14处,占比达51%,这从一个侧面反应了近现代建筑遗产的保护愈发受到政府机社会各界的重视,“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的诞生,使这些人们已经习以为常但实则为华夏瑰宝的经典建筑,华丽的展现在公众面前,这对推动近现代建筑保护与利用事业、传统建筑文化传承等方面将起到积极作用。北京市文物局将继续以20世纪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作为工作重点之一,使北京首都历史风貌建筑焕发光彩。 

    孟建民向大会宣读了98项“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随后多家入选单位代表上台,接受由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联合颁发的“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铭牌及证书。入选项目的设计机构代表、设计师家属代表也在会上发言,畅谈感言。会上还宣读了《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与发展建议书》(以下简称“建议书”)。 

    作为公布活动最后环节,单霁翔向大会宣布了“第二届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评选认定工作正式启动并宣读工作计划 

    下午举行的中国20世纪建筑思想学术研讨会中,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张复合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教授、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周岚厅长、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洪再生院长、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张颀院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刘克成院长、沈阳建筑大学陈伯超教授、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张松教授、重庆市文物局吴涛副总工程师等来自建筑与文博界专家学者,从各自所在地区、研究领域出发,为与会嘉宾发表了关于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主题的主题演讲,提出了极富现实性、专业性和前瞻性的发言。随后举行了自由讨论环节,与会嘉宾纷纷就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现状、文化传承、理论研究、操作实践等多方面发表了宝贵观点。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会长马国馨院士做学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