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
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
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参演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评述(一)
发布时间:2017-04-06 09:17 来源:报送系统 编辑:李庆禹
信息来源:报送系统 2017-04-06

    由文化部主办,文化部艺术司、北京市文化局承办,汇集文华大奖获奖作品的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于2月27日至3月31日在北京演出。参加展演的18台剧目中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有13台,剧目题材广泛、主题意蕴丰厚、舞台呈现精彩、艺术表演精湛,反映“中国梦”的时代主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国家艺术基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

  为人民公仆而赞。3月2日、3日,国家艺术基金2014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2015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豫剧《焦裕禄》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精彩上演。该剧是河南豫剧院三团精心打造的弘扬时代主旋律的精品剧目,以新的角度、新的素材展现了焦裕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河南豫剧院副院长、河南豫剧院三团团长贾文龙说:“《焦裕禄》继承了河南豫剧院三团视生活为艺术之母、努力从生活中寻找人物原型、积累艺术素材、获得创作灵感的艺术传统。”3月1日下午,演出小分队专门到“鸟巢”为农民工演出了《焦裕禄》片段。观众在采访中表示,豫剧现代戏《焦裕禄》看多少次就能收获多少感动,它的艺术价值与感染力不只是停留在观赏性上,而是对思想和心灵的洗礼。该剧荣获第十五届“文华大奖”,至今已在全国各地上演了400多场。

  颂扬母亲大爱之光。2月27日,3月1日、2日,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评剧《母亲》作为开幕式剧目,在中国评剧大剧院精彩上演。该剧由中国评剧院有限责任公司精心打造,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了大脚母亲邓玉芬为抗击日本侵略者,牺牲丈夫、儿子6位亲人的故事,浓墨重彩地书写出万众一心、保家卫国的英雄画卷,传递着百折不挠争取民族解放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精神,以灵动多姿、虚实相间的精彩演出,彰显了中国戏曲的独立品格和艺术魅力。中国评剧院编剧冯静说:“《母亲》以情带戏,以戏动情,将中华民族国仇家恨的宏大主题浓缩在一位普通母亲的身上,她所散发出的精神力量撞击了观众在现实生活中变得疲惫的心灵,唤醒了沉睡在他们情感深处的母子情、夫妻情,进而升华出对家国情怀的思索与感悟。”该剧荣获第十五届“文华大奖”,已累计演出170余场。

  满腔热血写忠诚。3月5日、6日,国家艺术基金2014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话剧《兵者·国之大事》在解放军歌剧院精彩上演。该剧由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话剧团精心创作,荣获第十五届“文华大奖”,讲述了中国军人牢记强军目标、面向未来战场,磨砺精兵、锻造军魂的故事,自推出以来已演出113场,观众达6万余人次,产生了强烈反响,并先后在长沙、北京为中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院校进行了专场演出。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说:“《兵者·国之大事》是一曲军事变革的悲壮之歌,一面彻照灵魂的明镜。让我们看到精神的丰碑在舞台上高高矗立,它是当代中国军人的灵魂之旗。将军队中某些不良现象,与佼佼者炽热的情怀、高尚的情操和坦诚的人格相对应,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戏剧冲突,具有艺术最高层次即道德层面上的巨大魅力。”

  突显家国情怀与戏剧时空的自由把控。3月4日、5日,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话剧《北京法源寺》在中国国家话剧院精彩上演。该剧由北京天桥盛世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改编自李敖先生首部长篇小说,是一部反映戊戌变法的家国大戏,讲述了“天公无语对枯棋”的沉疴晚清,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首的爱国维新派人士,在光绪皇帝提出维新变法,颁布“明定国是诏”之后,为中国寻找出路的“百日维新”过程。该剧在思想的发现与形式的创新上大胆探索,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思想和启示,反响热烈。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张之薇说:“《北京法源寺》不仅浓墨重彩地突显了家国情怀与舞台上的时空自由这两大特质,而且因其对历史题材、对传统文人风骨的现实观照与思考,体现出了宝贵的文化自觉与担当。”

  感知岭南音舞的神韵。3月6日、7日,国家艺术基金2014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2016年度滚动资助项目民族舞剧《沙湾往事》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精彩上演。广东歌舞剧院有限公司耗时2年精心打造,以广东音乐人创作传世名曲《赛龙夺锦》的故事为主线,展示了广东音乐人传承发展民族音乐的不懈努力和执着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气概。演出赢得了观众好评,有观众表示很久没为一场演出如此感动,有的观众甚至追剧20场。《中国艺术年鉴》舞蹈卷分卷主编杜蕾说:“整个群舞用了英歌棒、狮鼓、船桨等传统文化元素,呼应了主题思想的表达,将沙湾的世代生息、沧桑巨变从往事中活现出来,成为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佳作。”

  追寻最美乡村教师的质朴情怀。3月12日、13日,国家艺术基金2014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湘剧《月亮粑粑》在中国评剧大剧院精彩上演。该剧由湖南省湘剧院耗时3年精心打造,根据真实人物原型创作,截取三个不同时期的历史片断,讲述了山村女教师秦雅云在贫困小山村,30年坚守与奉献的动人故事。2015年首演至今,广受观众好评。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万素说:“剧作以流畅的叙事和诗化的舞台语汇,让观众感受到了三代人之间责任与爱的传递和承袭,反映了当下社会对质朴情操的不懈追寻。剧作家的巧妙构思不仅给观众留下一抹暖色和温馨,同时也展现了最美乡村教师故事表层下幽深的旨趣。”目前,该剧在多地演出达80余场。(来源: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