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8月26日,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大湘西少数民族织锦刺绣工艺创新人才培养》成果汇报展在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展厅开幕。展览展出该项目20位学员制作的20余套系列作品,作品表现形式多样,涵盖了艺术装置、家居用品、服装、配饰等生活实用及艺术装饰类型,在深入挖掘侗锦、挑花工艺以及地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探索传统手工艺的当代转化和创新发展。
《大湘西少数民族织锦刺绣工艺创新人才培养》于6月26日开班,由湖南大学组织实施,旨在培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侗锦、挑花当代传承与创新的青年艺术人才,促进侗锦、挑花从遗产到资源的当代应用价值转换。项目在全国(含港澳台地区)遴选了20位青年艺术工作者进行培训,邀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锦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粟田梅、花瑶挑花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奉雪妹等多位教师授课。培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导师从侗锦、挑花文化入手,讲授社区研究与社会创新实践的探索、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花瑶特色服饰构成与图案等课程,并组织学员前往湖南省怀化市武陵山非遗文创中心、湖南省通道县枫香村中国侗锦传承基地等考察,使学员全面深入了解侗锦、挑花的发展历史,激发创作灵感。
项目负责人、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何人可表示,大湘西地处湖南西部腹地,地域偏僻,是湖南省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居住区和生态脆弱地区。同时,正由于地域的隔绝,大湘西保留了原汁原味、新奇独特的少数民族民俗与地域文化资源,孕育了丰富的国家级和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面对现代化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赖以生存的传统土壤、逐渐衰落退出历史舞台。在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下,湖南大学发挥高校在非遗保护和传承方面的多学科资源整合专业优势,通过人才培养项目的实施,促进优秀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的传承创新。
上一篇: “媒体艺术双年展”在中央美术学院开幕 |
下一篇: 《新疆维吾尔族土陶艺术人才培养计划》举行结项汇报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