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5月13日上午,梅兰芳纪念馆举办公益讲座“兰芳讲坛”第四讲。著名戏曲理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王安奎研究员作了题为“戏曲美学与演员的创造”的讲座。来自梅兰芳纪念馆、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传媒大学、南京艺术学院、中国戏曲学院等机构或高校的师生聆听了这期讲座。
王安奎近年来一直在梳理戏曲美学的范畴,他认为,中国的戏曲美学应该具有形神兼备、虚实相生、内外结合、功法严谨、流派纷呈、雅俗共赏、悲喜相乘、尽善尽美等特点。受讲座时间所限,王安奎重点谈了虚实相生、形神兼备、内外结合三对戏曲美学范畴。他指出,对于虚实相生,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根本的不同之处在于美学观念上的不同。中国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这种歌舞性的表演特点,就决定了一定要重视虚拟,重视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这种虚实相生是中国戏曲美学的重要特点,而且此特点的产生在于表演和演员的创造。对于形神兼备,王安奎认为从哲学的角度来讲,中国重视神,觉得神应该高于形。另外从美学的角度,戏曲强调形神兼备,作为范畴概念应该从书画美学发展而来。绘画重气韵、重神韵、重意境,这个观念一直传到戏曲领域。优秀的演员演得好也在于他掌握住了人物的精神气质。梅兰芳先生的“移步不换形”中的“形”实际上包括神,就是形神统一,移步不换形包括外部的形,京剧的形不能变,京剧移步以后京剧的精神不能变,应该是形神兼备。对于内外结合,王安奎认为演员的表现与体验需要有很好的结合,演员如果对人物的体验很深刻,又能够寻找到非常恰当的表现形式,那么这个戏就可能演得好。现在梅兰芳纪念馆正在展出的梅兰芳手势,从美学研究的角度提供了很多启示。这些手势不仅是一种生活形态,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了复杂的感情,如喜悦、赞美、惊讶、气愤、拒绝、惧怕、伤心、无可奈何等等。梅先生的手势是美的呈现,既是体验的结果,又是表现的手段,很好地体现了体验和表现的结合。
讲座结束,听众们意犹未尽,在互动环节踊跃提问,王安奎进行了详细而耐心的解答。在热烈的氛围中,“兰芳讲坛”第四期圆满收官。
上一篇: 梅兰芳纪念馆将闭馆至7月30日 |
下一篇: “梅兰芳艺术传承传播基地”签约仪式在北京语言大学举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