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恭王府志愿者服务队自2008年成立以来,已经走过了5个春秋,不断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加强培训,创新形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现有社会志愿者48人,学生志愿者33人,学生志愿者来自北师大、北科大、北邮、中财4个高校,主要承担讲解、咨询、引导服务,王府文化研究、公益讲座、教育活动推广等系列工作。全年义务服务时间约7000多小时,出勤1750人次。志愿者是弘扬中华文化、推动社会文明的中坚力量。
整合资源、创新手段——实现博物馆教育资源最大化。
2013年,志愿者管理首次设立项目负责人,推行项目负责制,这是继自管会以来新的管理形式,在项目负责人带领下,高标准严要求,开拓进取,实现了年初工作目标。展厅讲解组完成了大清王府文化展、恭王府历史沿革展、《红楼梦》与恭王府、明清家具展等基本陈列、专题陈列展讲解词的编写工作,做到内容准确,用语规范,为学生志愿者快速入门提供了方便。《魅力北京,魅力恭王府》文化讲述组与市旅游委《文化旅游进社区》主题活动紧密结合,分别走进了建国门、金融街、大栅栏街道举办多场讲述活动。活动内容包括讲述恭王府的历史文化,演出情景剧,有奖互动问答,写福、送福、讲福等多种形式,生动地将恭王府的历史文化更为广泛地传播,使更多生活在北京的百姓能在博物馆之外近距离的感受恭王府的魅力。街道领导称赞说“没想到恭王府的志愿者这么棒,讲的好、演得好,写的好,多才多艺!更可贵的是把志愿服务精神带给了千家万户”。情景剧演出组全年演出近100场,参与观众约5000余人次(平均每场30——80人不等)。参加演出及后勤工作的志愿者单场达30多人次。这种用演技还原历史,讲述历史的讲解形式是互动性最强,最受欢迎的服务形式,已成为恭王府志愿服务品牌,在行业中传为佳话。其中冒着酷暑,历时3个月创作的《和珅奉膳巧荐红楼梦》,在纪念曹雪芹逝世250周年演出季活动中,荣获《最佳组织奖》、《最佳节目奖》。
更新观念,拓宽领域——实现博物馆教育阵地最大化。
应电影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北师大邀请,刘兴隆、于麟生、李宇宸、陆文东、李振生与北京地区博物馆联盟组成文化讲述团分别赴崔各庄、马南里、月坛社区,北师大进行“魅力北京——我的中国梦”文化讲述活动。志愿者邹静作为北京地区博物馆志愿者文化讲述团成员之一,受邀赴宁波博物馆、陈嘉庚纪念馆参加《魅力北京·百场讲述——志愿者的中国梦》的宣讲活动。为观众讲述《恭王府的两个‘福’》,展示了北京地区博物馆志愿者的风采。志愿者李振生在完成讲解任务之余,利用大量时间写了8篇王府研究论文,在多家刊物发表。志愿者赴陕西、山西参观外省市博物馆,学习管理模式,交流服务经验。博物馆之间、志愿者之间形成合力,互相促进,扩大了教育阵地。
拓展途径,扩大宣传—实现博物馆教育受众最大化。
志愿者坚持每月第一周、周二在恭王府开展“残疾人公益文化日”活动,迎接来自全国各地的残疾人士。在全国助残日之际与天羽残障人社区联合举办了助残活动,志愿者一对一搀扶肢残人生平第一次游览恭王府,观赏典雅古朴的楼台亭阁,触摸墙柱山石,享受历史文化的熏陶。推着轮椅请“脑瘫康复中心”的孩子们游恭王府,自已掏钱为孩子们买礼物,孩子们体会了社会的温暖与亲情。
一年一度的“港澳青年内地文化实践交流活动”是恭王府文化交流活动的品牌项目,志愿者顶着酷暑为学生举办《石刻技艺》、《红楼梦与恭王府》、《古都变迁》专题讲座。多才多艺的志愿者,手把手教同学们编中国结,执笔指导学生临摩“天下第一福”,活动增进了港澳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和认知,加深了对祖国的热爱。陈光铭、张献茹、傅鸿、赵克家等老同志在服务中处处起着表率作用,成为了学生志愿者、港澳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志愿者参与公益讲座、北京地区博物馆教育论坛,志愿精神融入社会各层次,实现博物馆教育受众最大化。(来源:恭王府管理中心)
上一篇: 世界多家博物馆共办祈福灯会 |
下一篇: 春节前夕恭王府管理中心积极开展慰民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