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
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
打造活态文化空间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访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主任孙旭光
发布时间:2014-07-29 09:42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马思伟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4-07-29

2014甲午马年福文化节暨祈福大典活动

良辰美景——非遗演出季

海棠雅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血脉,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作为北京城的文化地标之一,恭王府在传播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多年来一直保持着积极的态度:通过梳理恭王府的历史文化脉络,重启了“海棠雅集”活动;立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举办了“良辰美景——恭王府非遗演出季”;“福文化”是中华大文化的根本和归宿,为此启动了“祈福文化节”系列活动……可以说,从年初到年尾,不管是“端午诗会”“中秋寄唱”等传统雅士活动,还是“二月二龙抬头”“恭王府里过小年”等接地气的民俗活动,公众置身恭王府,总能感受到百年王府的沧桑,体会到艺术活动与文化空间的完美融合,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洗礼与熏陶。为此,记者专访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主任孙旭光,探讨恭王府如何成功打造活态文化空间、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多年来,恭王府在传播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一直保持着积极的态度,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活动和公共教育活动。如今,这座中国保存最为完整且唯一向社会开放的清代王府建筑群,已逐渐成为展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和平台,成为向公众提供优质文化服务的活态文化空间。

    7月中旬,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主任孙旭光接受记者专访,讲述了恭王府如何挖掘自身资源、确立发展新理念、将文化活动融入历史空间、将“游园”打造成“文化之约”的发展轨迹。

    职能定位:公共文化空间要为全民提供精神文化服务

    记者:一年前,在恭王府主办的“中欧王府与古堡遗址博物馆发展之道”论坛中,您首次提出了“构建博物馆公共文化空间”的理念,事实上从近几年恭王府的发展和变化来看,很多工作都是沿着这一思路进行的。结合恭王府的工作具体谈一下这个理念。

    孙旭光:作为知名旅游景区、博物馆、美术馆等,恭王府承担着旅游开放和博物馆的职责。所谓“公共空间”,就是将原有的文化遗存向社会开放,向公众展示其自身的历史、文化,并提供优质服务,成为社会和科学发展的见证。文化遗产是人类共有的财富,公共的文化空间终究要为全体民众提供精神文化的服务。这就要求我们将文化遗产保护好、利用好。

    作为目前唯一有条件对社会开放的清代王府建筑群,恭王府不仅具有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也见证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兴衰荣辱,可以说是公众了解清代王府文化的孤本。因此,深入挖掘其潜在的历史资源,不断丰富、充实它的文化内涵,使这一历史文化遗存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显得尤为重要。基于这种想法,我们确立了历史、文化、旅游、民俗“四张名片”,以及文物保护、旅游开放、特色博物馆建设、传统文化展示、文化产业发展的“五大职能”。2012年,通过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一级博物馆,恭王府重点提高自身服务接待、研究展示、产业经营和运营保障的能力,使其真正成为公众了解历史、认识传统、体验文化的公共空间。

    空间打造:让静默的建筑灵动起来

    记者:活态文化空间的成功打造体现一种文化气质和文化精神。有游客说,一年逛几次恭王府,总能感受到不一样的气息。在丰富文化内涵、烘托文化氛围、打造文化空间方面,恭王府做了哪些工作?

    孙旭光:规划区域布局,增强景观魅力,形成贯穿府邸、花园的文化观览线,是这几年我们一直在做的工作。具体来说有三方面。

    一是景区空间布局突出文化内涵。为丰富景区文化内容,营造独特的王府文化氛围,展示生动的王府生活原态,管理中心从整体规划和布局入手,明确了府邸集中举办各类展览,花园注重园林布局整饬和环境营造的展示格局。

    二是注重生活场景的复原和功能区域的划分。我们不断细化区域布局,着眼于开放、游览、展示、经营、服务、空间营造、综合业务等多个功能,划分出观众缓冲区、游览过渡区、展览展示区、休闲服务区、体验互动区、接待服务区等12个区域,为公众了解王府文化、观光休闲提供了空间和场所;同时,确立了基本陈列、专题展览、复原陈列、原状陈列、准复原陈列、临时展览、特展等不同类型展览互为补充、交相辉映的展陈思路;明确了以王府生活场景、王府文化、恭王府历史人物展示为主,红楼梦、福文化、家具、老照片展览为辅,书画、文献、文物、图片、艺术品、园林艺术展览为补充,对外交流展览为纽带,增加收藏、挖掘资源的展览原则。

    三是展览风格贴合古建园林的特点。策展和布展注重展览环境与氛围协调、情景与内容的统一,形成了贯穿府邸花园的王府文化观览线和“精、雅、文”的独有风格。观众在欣赏王府建筑、领略王府风采的同时,还能体会到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展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每年举办的“恭王府艺术系列展”,已从全面开放前举办几个展览发展到现在每年40余场展览,而且,运用水墨画、油画、书法、篆刻等传统艺术展示形式和手机黑白摄影作品、iPad绘画等新兴媒介展示形式,不断提升了王府的文化内涵和品位。

    文化活动:让古老的文化鲜活起来

    记者:海棠雅集、中秋寄唱、端午诗会、非遗演出季……这些贯穿全年、四季不同的文化、民俗活动,使恭王府这座古建园林充满了文化的魅力。而且,不少活动还得到了包括国家领导人在内的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肯定和赞许。这些活动举办的初衷是什么?

    孙旭光:全面开放以来,恭王府自觉以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各项事业建设、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展示、传播中华文化的精髓,并努力在继承中创新、在实践中发展。我们就是要通过丰富的文化活动,让恭王府“活起来”,成为独具特色的活态文化空间。

    记者:请你具体谈一谈,你们是如何一步步把诸如这样的活动打造成文化品牌的?

    孙旭光:重启“海棠雅集”的目的很明确,就是继承和传播中华诗词文化的精髓。

    自和珅、恭亲王,再到恭亲王后人载滢、溥儒,这些有史可考的恭王府历任主人,都有诗词集注或诗篇传世。辅仁大学时期,更是留下了多部《海棠诗集》。由此可知,恭王府的诗词文化由来已久,海棠诗社活动也是恭王府的定制。红学大家周汝昌先生2010年致信恭王府,倡议在恭王府重新设立海棠诗社,尽可能地恢复恭王府的原貌,以内在的精神活动还原其生命力。

    为再现群贤毕至共襄“海棠雅集”这一诗词界的盛事,遵照周汝昌先生的倡议,2011年5月,国内众多诗词大家、学者及艺术家汇聚于恭王府辛卯“海棠雅集”,依韵唱和,吟诗作赋。周汝昌先生得知海棠雅集活动成功举办的消息后,再次致信恭王府并附上贺诗,认为海棠诗社迈出了第一步,是一个吉祥的开端,能够得到众多的学士才人的热情关怀和支持,可以预见前途光景无限美好。

    自2011年起,恭王府“海棠雅集”每年都如期而至,不仅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普遍好评,也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关心与支持,李岚清同志亲自为海棠雅集题写了名称,马凯同志亲自为第三届、第四届海棠雅集发来贺信及贺诗。回顾“海棠雅集”举办4年来,受到了当代诗词名家、知名文化学者、艺术家的广泛关注和参与,留下了周汝昌、叶嘉莹、袁行霈、刘征、周笃文、梁东、郑欣淼、郑伯农、欧阳鹤、李文朝、田青、吴钊等多位学者、诗人的身影和诗篇。因为“海棠雅集”,恭王府和文化名人之间还发生了很多趣事。2014年,叶嘉莹先生在南开大学的迦陵学舍快盖好了,先生想在院中种一株海棠,我们得知后,便从恭王府中移植了一株海棠赠予先生。后来此事竟成为台湾知名作家席慕蓉笔下的一桩趣谈,席慕蓉在《诗心不灭——敬呈叶嘉莹先生》一文中写道:“叶先生提及恭王府移植海棠事时,笑声清朗,给人一种很年轻的感觉。”从“海棠雅集”到“海棠之约”,人们看到了老一辈文学大师历尽风霜却始终无损于诗心的高洁品质,而恭王府庆幸能在这个时代依然与无数文人雅士同道,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阵地,这份痴心从未改变。中华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李文朝更是在中华诗词学会的年度大会上表示,海棠雅集已经成为诗词学界的一项旗帜性活动,雅集中参与的学者以及创作的诗词,都代表着当代古典诗词的最高水平。

    《中国文化报》也曾在头版刊发署名文章,阐述北京的“海棠雅集”与台湾的“齐东诗社”成为近期海峡两岸关注度颇高的文化事件,“海棠雅集”和“齐东诗社”,似乎让人看到一丝诗歌复兴的曙光。“海棠雅集”活动不仅是对传统诗词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也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有益探索。

    记者:除了“海棠雅集”,恭王府还推出了“中秋寄唱”和“端午诗会”,这三大活动均以大力传播和推动中华诗词文化为目标,俨然成为当今中国诗歌界的三大盛事。

    孙旭光:是的,如果说“海棠雅集”是传统诗词的盛宴,那么后面两项活动就是在用新诗新词吟诵和谐盛世。

    “中秋寄唱”就是“海棠雅集”的衍生活动。2013年9月19日,首届“中秋寄唱”恭王府中秋诗会在恭王府举办。本次活动是诗词文化与曲艺创作相结合的一次有益尝试。著名诗词学家叶嘉莹先生、刘征先生以及袁守芳、李栋恒、李文朝、周笃文等多位著名学者、诗家参加了本次诗会。在诗会活动中,特别精选了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以及叶嘉莹等14位诗家的16首诗词作品,并且邀请中国戏曲学院的专业作曲家为这些诗词谱曲。恭王府“中秋寄唱”诗会的圆满举办,不仅丰富了恭王府中秋节期间的文化活动,弘扬和传播了戏曲艺术和诗词文化的精髓,而且对传承和保护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使恭王府真正成为传统文化艺术的展示平台和传习中心。

    “端午诗会”是恭王府2010年开始推出的文化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了5届,按照每年一个主题,每年一种展演形式,通过环境打造、情景布设由著名播音员、朗诵家和歌唱家,以朗诵、演唱、舞蹈等多种表现形式,全方位地吟诵、演绎现当代诗词名家、新锐的佳作,古朴典雅的园林建筑与优美的中华诗词,相得益彰,完美融合,让参加诗会的嘉宾真正经历了一次怡人心脾的文化艺术之旅。

    记者: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恭王府在这项工作上显然走在了前列。据我所知,自2008年江苏省昆剧院在恭王府大戏楼上演《浮生六记》以来,你们的“良辰美景——非遗演出季”已连续举办了7届,而且年年观众爆满,是这样吗?

    孙旭光:的确是这样的,每年非遗演出季的演出都是场场爆满,一票难求。社会各界对这一活动反响热烈、好评不断。

    在恭王府物质文化遗存和历史遗迹得到全面修缮保护的今天,通过举办“非遗演出季”这样的文化活动,是为了还传统艺术以本来面目,让恭王府成为传统文化艺术的展示平台和传习中心。这是我们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次成功实践。

    在我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基因,昆曲、古琴等艺术在恭王府这座古建园林中展示韵味和魅力,就是让古老而优秀的传统艺术在它原来生长的环境中重现生机和光芒。这也是我们举办“非遗演出季”活动的主旨。7年来,多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在恭王府与观众见面,包括北昆、苏昆、浙昆、湘昆、永嘉、川昆等众多地方昆曲专业院团都登上了恭王府大戏楼的舞台。节目既有当下备受关注、流传甚广的昆曲剧目,又有难得一见、近乎失传的南宋戏文。观众既能领略音律清雅、静幽深远的古风名曲,又可欣赏唱法迥异、各具特点的南北昆曲。如今,“非遗演出季”已成为恭王府的又一张名片,既彰显了王府文化的品位和内涵,又显现出恭王府这座古建园林作为一个活态的文化空间所蕴含的氛围、生机和活力。

    记者:除了“非遗演出季”外,在府邸全新打造的一道长约百米的“中华传统技艺精品长廊”也全都用来展示非遗技艺,看上去很受游客欢迎。

    孙旭光:2012年,恭王府成立了“中华传统技艺保护中心”,并在府邸打造了一道长约百米的中华传统技艺精品长廊,通过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现精彩技艺,极大加强了对中华传统民间技艺和民俗工艺品的展示和传播。同时也为公众的观光增添了趣味,被人们亲切地称之为“非遗长廊”。至今,“非遗长廊”已先后推出了“泰安月”“北京月”“河北月”等多个省份、地区的百余个非遗项目的系列“展示月”,毛猴、风筝、剪纸、糖人、布艺等人们耳熟能详却又不易见到的民间技艺和工艺品每天都吸引着人们驻足于此,十分热闹。

    与此同时,每逢春节等重要传统节日,管理中心都会举办各类民俗活动,恢复传统习俗,展示民间技艺,不仅能够烘托出热烈的节日气氛,也使观众能够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记者:对于恭王府来说,“福文化”充盈于亭台楼宇的每一个空间,你们是怎样运用这个“福”字来开展特色文化活动的呢?

    孙旭光:恭王府凭借康熙御笔“天下第一福”,成为了中国老百姓开展祈福、请福等诸多民俗活动不可取代的文化空间。不管是府邸还是花园,“福”随处可见。

    近年来我们在开展“福文化”活动时,更注重品位和内涵的提升。比如通过举办“福寿绵长——恭王府福文化文物特展”“百福具臻——百位名家写百福”“新春书福”“春分祈福”等系列“福文化”活动,使恭王府从福卖场转变成闻名遐迩的福道场。逐渐将“福文化”打造成恭王府特有的民俗牌,既不囿于传统,又秉承了传统,较好地体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尊崇和向往。2014年我们还与中国道教协会共同举办“甲午马年福文化节暨祈福大典活动”。

    记者:业内常说,“博物馆应该成为民众的大学”,指的就是博物馆的公共教育功能。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恭王府是怎样发挥这方面作用的?

    孙旭光:举办公共教育活动,强化服务职能,以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形式使公众在游览中受到传统文化感染和心灵滋养。这是我们公共教育工作的宗旨。

    比如举办“游王府学历史——首届王府知识竞赛”“快乐暑期——王府少年讲堂”“魅力北京,魅力恭王府——文化志愿者讲述团走进社区”等公益活动,为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师生作“恭王府旧藏文物寻踪”“中轴线文化脉络”主题讲座,拍摄制作公益宣传片,以自身独有资源丰富了恭王府周边以及“牵手”学校学生的学习内容,受到了广泛好评。因此恭王府被北京市西城区文委推荐为“社会大课堂优秀资源单位”,被西城区旅游委推荐为“旅游服务进社区”典范。由恭王府志愿者自创自演的历史情景剧《恭王府的主人们》和《和珅奉膳巧荐红楼梦》已为观众义务演出50余场,使观众在参与中感悟历史,在表演中学到知识,其中《和珅奉膳巧荐红楼梦》还参加了“曹雪芹红楼梦演出季”活动,并荣获“最佳组织奖”和“最佳节目奖”。

    谈到这里,我想你会有一点感受,不管是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还是公益性质的公共教育活动,恭王府始终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线,我们问道传统,也要与时代同行。园林虽小,但每年游客量都在百万以上,相信持之以恒地播撒文化种子,定能收获文化硕果。希望每一位走进恭王府的人,都能体会到历史空间里的文化内涵,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与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