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
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
“锦绣中华——传统刺绣技艺精品展”在恭王府开幕
发布时间:2016-11-02 09:44 来源:报送系统 编辑:李庆禹
信息来源:报送系统 2016-11-02

  为更好地保护、传承、弘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推动非遗保护事业与当代经济社会融合发展,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由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和中国国际时装周组委会联合主办,“锦绣中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刺绣技艺精品展,于10月29日在恭王府开幕。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主任孙旭光,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王晨阳,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中国国际时装周组委会秘书长杨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魁立,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王耀以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嘉宾出席了此次开幕活动。

  刺绣历史悠久,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据《尚书》记载在四千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宋代时期崇尚刺绣服装的风气,已逐渐在民间广泛流行,更促使了中国丝绣工艺的发展。如今,苏、湘、蜀、粤四大名绣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苏绣春秋时期源于姑苏,集品种、造型、画稿、图案、针法、绣法、色彩以至装裱等的综合体现,被文人赞为是“缩千里于尺幅,绣万趣于指下”;湘绣丝细工精,丝先要用皂荚仁溶液蒸煮,防止绒丝起毛,其线细如发丝,亦称“羊毛细绣”。蜀绣早在西汉时已有记载,技艺严谨精密讲究施针,针法所达百余种,常见的有滚针、掺针、铺针、晕针、盖针、戳针、沙针等等,针脚整齐、掺色轻柔、虚实合度、变化丰富,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粤绣,又称广绣,它构图繁而不乱,色彩富丽,光彩夺目,针步均匀多变,纹理分明,多使用浓郁的七彩原色及光影变化,具有西方绘画韵味。

  此次展览既是“绣缋共职,巧夺天工”的一次传统名绣群英荟萃;又有体现出恭王府非遗保护特色的“展演研”三大看点:

  一是展览将展示出苏、湘、蜀、粤四大名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刺绣技艺项目。包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姚惠芬带来的《达芬奇自画像》、《葡萄少女肖像》和根据郎世宁作品刺绣的《三羊开泰》、《锦春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绣代表性传承人柳建新带来的《天界卫士》、《白凤》,蜀绣的《乱针荷花》、《水果》、《花石草虫图》、《代代相传》,粤绣的《仿古走兽图》、《双龙图》、《四臂观音》、《唐卡》等作品。

  二是在开幕活动中,将呈现“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时尚设计”的代表设计师曾凤飞的非遗时尚作品发布,寓意古与今,艺术与生活的融合。

  三是随后将举办“传承与传播”——非遗传承人+时尚设计师”学术研讨会,让传承人更多地了解当下市场信息和审美需求,能将非遗精湛技艺精髓应用到产品的创意中,转化为当代生活美学用品,开发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创新产品进入大众消费品领域,重建中国式美学意境,让古老的刺绣技艺焕发时尚光彩。

  此次“锦绣中华”主题展系列活动,选在代表中国传统王府生活空间的恭王府和北京时尚设计广场,两个标志性场地同期举行,是为了促进非遗刺绣传承人与服装等时尚产业品牌企业及设计师之间的合作,将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相结合,用艺术创新理念诠释“传统工艺+设计力量”的新型生态优势。

  活动将持续到11月20日。(来源:恭王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