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儿童剧《西游记》编剧:陈传敏 导演:张奇虹
主演:马彦伟 刘晓明 邓晓光 李 盟
中国文化报记者卢旭 摄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于2008年、2009年、2010年连续3年创作的《西游记》(三部)搬上舞台后,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3年多来,该剧已演出100多场,深受小朋友欢迎,同时获得多项国家级优秀剧目奖。从创作演出方面说,《西游记》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是把经典名著童趣化,增加趣味性。
《西游记》的创作首先找到了与儿童观众欣赏趣味的共振点。该剧主创转变观念,把经典名著童趣化,选取能够吸引少年观众的故事以增加趣味性,对原著删繁就简,突出主线,以孙悟空为主,引出唐僧、猪八戒和沙僧的戏。在描写孙悟空时,通过描写他的“仙气”“正气”“侠气”和顽皮的“野性”,突出了这个形象的童趣。猪八戒这个形象也是小朋友喜欢的,其呆相傻气既好笑又可气,引发小观众极大的兴趣。而唐僧则因分不清好人和妖怪,一味地做好人,几次险些受骗丧命,让小朋友看了就着急。
二是以情感人,弘扬真善美。
《西游记》能够吸引观众、感动观众的还在于全剧在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过程中的浓浓情感,这种情感与小朋友的审美情趣产生了共鸣。如第二部戏一开场,火眼金睛的孙悟空看出白骨精的阴谋与狡诈,举起金箍棒要打,却遭到愚蠢的猪八戒的阻拦,唐僧也以“出家人不能滥杀无辜”为由反对孙悟空的鲁莽行动。眼看妖怪的阴谋就要得逞,孙悟空急得抓耳挠腮跳脚对着观众席喊:“像这样的妖怪,我是打还是不打?”这时,只听观众席里的小观众异口同声地喊出一个字:“打!”这就是艺术的感染力,舞台上讲述的虽然是古代的神话故事,但它所孕育着的是现代的精神——“真善美”的精神。这种精神通过演员们的表演传递到小观众的心里,对他们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是舞台演出的美感让儿童观众获得了独特的审美愉悦。
《西游记》的成功不仅在于它有一个积极的主题,还在于它在舞台演出方面通过好看好玩的艺术形式,深深吸引了儿童观众,使他们愿意接受这部戏。该剧的舞美设计美观漂亮且富有机趣,花果山水帘洞朦胧的仙境、海龙王龙宫的晶莹剔透、定海神针的威力等,都让小观众着迷。而那些利用声光电制造出来的神奇的效果,如猴子出世、山崩地裂的逼真场面等,也令小观众们惊讶不已。
该剧演员通过优美的表演,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个形象鲜明的人物。孙悟空聪明、机智、武艺高强,是小观众崇拜的一个人物。在第二部中有真假美猴王斗智斗勇的戏。当两个一模一样的孙悟空出现在舞台上时,小朋友们的注意力立刻被提了起来。加之两个孙悟空优美的打斗姿势,说话、动作的一致性,着实让他们难辨真假。《西游记》的演出对于演员来说是一次极大的挑战,表演难度大。然而,中国儿艺的演员演出了精彩,饰演孙悟空的演员马彦伟(第一部由李樑饰演孙悟空)的表演尤其出色。该剧就在这样好看好玩的艺术创作与舞台表现中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从《西游记》的演出实践看,该剧不愧为近年来儿童剧舞台上的一出优秀剧目,它在创作与演出方面整体上提升了儿童剧的创作水平。
新闻链接
《西游记》由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根据同名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改编,分三部依次上演,是中国儿童剧历史上的第一部连台本剧。该剧将原著中脍炙人口的情节如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等搬上儿童剧的舞台,针对儿童的审美需求,精心组织戏剧情节,表现时融入音乐、舞蹈、武术、街舞、说唱等多种时尚化元素,在舞台上创造出了梦幻般的奇特意境。该剧自2008年7月第一部首演以来,引起了较大反响,创下了中国儿童剧场的票房最高纪录,至今已在北京、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共演出148场,观众达10多万人。该剧第一部荣获第六届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二等奖;2010年,该剧第一、二、三部参加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荣获优秀剧目奖。
上一篇: 中国儿艺将启“世界经典童话年” |
下一篇: 中国儿艺首次赴台演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