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
中国儿艺再度进疆播撒艺术种子
发布时间:2013-07-02 08:47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李庆禹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3-07-02

   

  中国儿艺《伊索寓言》剧组在新疆哈密师范幼儿园露天演出。

 

  中国文化报记者王立元摄影报道:戈壁滩上奔波,烈日底下演出。6月20日至26日,在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党委书记雷喜宁、副院长李小刚的带领下,该剧院的《特殊作业》和《伊索寓言》两个剧组45人来到新疆,开展“经典儿童戏剧走进新疆哈密兵团十三师”大型公益演出活动。自2007年剧院开展“经典儿童剧走进西部”活动以来,中国儿艺每年在繁忙的商业演出之余都会挤出时间到西部省份进行公益演出近百场。从青藏高原到大西北戈壁滩,西藏、青海、甘肃、四川、新疆……他们的足迹到达过西部12个省区市的学校、福利院等,进行社区公益演出近500场,让西部50万少年儿童在家门口看到了免费的儿童剧。

  一部剧让孩子学会思考

  6月24日晚,中国儿艺组合式儿童剧《特殊作业》赴新疆的首场演出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三师大礼堂举行,来自哈密红星学校的500多名师生观看了演出。雷喜宁在致辞中说:“此次大型公益演出活动是文化部重点推进的援疆文化建设工作之一,也是中国儿艺用实际行动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把党和政府对少年儿童的关爱送至新疆地区的文化惠民活动。希望通过我们的演出,让更多的新疆各民族少年儿童了解儿童剧艺术,让更多的孩子看上优秀儿童剧,享受经典儿童戏剧带来的快乐。”

  《特殊作业》主要讲述了学生们接到老师布置的一份特殊家庭作业——为爸爸妈妈洗一次脚,5个家庭不同的“洗脚”表现了5个不同的家庭形态,却表达了同一份情感:爱父母,会感恩。在哈密地区的6场演出中,很多观众边看演出边抹眼泪。一名来自红星学校四年级的学生看完演出后感动地说:“这部戏太好看了,我和旁边的同学都被感动得哭了。我回家也要帮妈妈洗一次脚,向妈妈表达我的感恩。”现场一位老师表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这里的孩子们更需要的就是文化的滋润,能看到这么精彩的剧目,相信他们会永生难忘。”

  这样的温情也感动着《特殊作业》剧组的每一个人,演员马彦伟说:“3年前我来新疆演出时就被观众的热情感动过,这次看到这么多观众又被《特殊作业》感动,我们知道自己传递的情感找到了共鸣,使我更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儿童剧演员身上的责任。”

  炎炎烈日下点亮童心

  为了让更多少年儿童看到国家级院团的演出,中国儿艺另一支演出小分队带着便于移动的《伊索寓言》走进哈密市的学校和幼儿园。6月21日至25日,《伊索寓言》剧组辗转奔赴哈密的红星一、二、四场学校和火箭农场学校、吐哈石油基地会展中心,以及哈密地区中心幼儿园、师范幼儿园等10余所学校、幼儿园进行慰问演出。

  儿童剧《伊索寓言》中的《乌鸦喝水》、《龟兔赛跑》、《狼来了》……这些充满哲学意味的故事,是很多小朋友睡前常听大人们讲的故事,剧中人物、动物的典型形象早已深入到他们幼小的心灵中。该剧音乐总监刘军利说:“尽管烈日下演员们演得很辛苦,但大家热情都很高,70分钟的演出,收获的是孩子们的欢笑和掌声,再苦再累也值得。”

  令剧组人员没有想到的是,很多师生对3年前中国儿艺第一次来新疆演出的《马兰花》和《小吉普·变变变》记忆犹新。火箭农场第一学校的维吾尔族小朋友阿依古丽看完演出后兴奋地说:“3年前我就看过《小吉普·变变变》,特别喜欢。这次听说你们来我们学校演出,我可高兴了。真希望台上的哥哥姐姐们能一直留在这里。”

  播撒下创作的种子

  6月26日,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新疆兵团十三师创作演出实践基地揭牌仪式在十三师红星学校举行。对于基地的建立,雷喜宁说:“中国儿艺是文化部启动文化援疆工作之后,首个以整团建制走进新疆进行文艺演出的国家级艺术院团。此次创作演出实践基地的挂牌成立,是继中国儿艺在新疆举办两次公益演出后,文化援疆工作的又一有力举措。基地将成为中国儿艺与新疆兵团十三师共同促进艺术发展的重要平台。”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三师副政委张明胜说,创作演出实践基地的挂牌成立是中国儿艺与十三师良好合作关系与深厚友谊的结晶,更是十三师文化事业发展的一大机遇。他说:“中国儿艺携带《特殊作业》、《伊索寓言》两个剧目在此演出16场、观众突破2万人次,使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对我们兵团的关爱,享受到了文化援疆为我们提供的丰富的精神食粮,使我们如沐春风。我们希望以此次基地挂牌为契机,充分发挥沟通交流的纽带作用,进一步创新联谊方式和活动载体,将我们的创作演出实践基地建设成培养广大干部职工群众热爱祖国、热爱兵团的国情教育基地,建设成汲取多方资源、积累创作素材、酝酿先进文化的创作采风基地,建设成培养文艺骨干、锻炼文艺人才队伍、提升文化演出素养的演出实践基地,建设成普及大众艺术、提高全民艺术素养、提升十三师文化软实力的艺术普及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