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为配合《125年意大利经典设计艺术展》开展,9月4日,“国博讲堂”举办“中国与意大利两国经典设计艺术的历史与发展”专题讲座。
讲座由国家博物馆馆副馆长陈履生、“125年意大利经典设计艺术展”策展人Amanda Triossi,以及两位来自威尼斯大学的教授Sabrina Rastelli和Fiorenzo Lafirenza担任主讲,围绕中意两国在经典设计艺术领域的沟通交流以及125年来意大利经典设计的历史发展和艺术特点进行深入阐析。
陈履生首先向大家展示了国博馆藏的部分古代佩饰,揭示其非凡的艺术魅力,并谈到人类审美起源的一些共同特征。他列举了中国历史上精彩的玉器、金银器等配饰,从材质到工艺,都表现了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才智。在演讲中,陈履生还就中国传统艺术与当代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剖析。他认为,时至今日,传统工艺很难谈到产业化发展,许多装饰艺术工艺甚至濒临失传,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点是中国的装饰艺术发展到元明清,受当时整体文化思潮的影响,鄙视工匠、鄙视技艺成为艺术发展的障碍;第二点是到了20世纪,新的科技手段日益冲击传统工艺;第三点,文化快餐消减了人们对于精致生活的追求,传统的工艺不能获得高端发展和价值观认同,手艺人普遍放弃了手艺的传承而让位于现代的技术手段。
威尼斯大学教授Fiorenzo Lafirenza的演讲题为《翻译中的文化传播:本次展览中文版展品目录的制作》。他向大家介绍展览图录所涵盖的内容、图录制作背后的翻译团队,以及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文化融合的问题。他说:“展览目录以及与展览相关素材的翻译要求的不仅仅是语言学层面的知识,更多的是不同文化间的文化融合。” 他还通过一些具体的实例,说明“在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对同一事物专有名称的翻译上,每种观点都是多么的不同”。他说,本次展览的图录不应仅仅被看作是一个展品清单,而更应该被看作是一本参考书,它的内容十分庞杂,包含20篇文章、上百张图片以及700多件展品的概要,10人翻译小组为之付出了艰苦的劳动。
另一位威尼斯大学教授Sabrina Rastelli女士则以《中国古代的黄金与装饰品》为题,用对比的方法阐述中西装饰艺术之间的异同。她说:“在西方,金子一直被大家看做最为珍贵的材料,但在中国自新石器时代起最珍贵的材料是玉,被赋予了魔法的力量。”她还说:“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人们都喜欢用值钱并且能凸显高地位的珠宝来装点自己:在战国和汉代,处于至高地位的人喜欢用玉片来装饰自己的剑。如今人们喜欢选择这样的昂贵的香烟嘴和打火机来凸显自己;在唐代的极盛时期,贵族女性喜欢用极奢华的化妆盒。”
Amanda Triossi女士作为本次展览的策展人贡献良多,而在学术梳理方面也是倾尽心力,她通过展出的约600件经典设计艺术作品,包括一些从未展出过的来自各个时期的设计图纸以及大量艺术家的珍贵图片,对意大利自19世纪末以来的艺术设计历史进行了梳理,同时她也希望通过此次展览增强中意两国文化的了解和交流。
中国国家博物馆在践行“历史与艺术并重”的新的发展定位的努力中,“展览与学术并举”也是重新开馆以来专业方面的一个重要特色,为更好地配合展览,品牌项目“国博讲堂”多次举办专题讲座,请专家诠释展览主题,请作者畅谈创作过程,使公众对展览主题有更深入的了解,使展览策划在学术的层面有了进一步的拓展,为打造世界一流的展览而作出全方位的努力。此次专题讲座就是国博展览工作的一种新的尝试,它是高水平展览之外的一场在经典设计艺术领域的高层次的文化对话,从中意两国在设计艺术领域的不同视角,从历史与发展等方面深入、全面地介绍了百年来意大利经典艺术设计与珠宝艺术的璀璨发展历史,对中国观众了解意大利艺术文化以及促进中意两国更加深入全面的文化艺术交流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