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2014年9月23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联合主办的“王乃壮书画展”在国家博物馆西大厅开幕。
王乃壮先生是我国一代书法篆刻大家西冷印社创办人之一王福庵的孙子,他1947年考入上海美专,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其间师承刘海粟、徐悲鸿、吴作人等前辈,而由此开始了他对现代中国美术的思考和实践。从王乃壮先生的师承关系来看,教授他的老师都是学贯中西,油画、水墨画并举的大家。因此,他从学习油画开始而转入到国画,并以毕生的经历融合中西画法而成就了他自己的独特风格。王乃壮先生是一位勤奋而又善学的画家,他学刘海粟的气势、徐悲鸿的基础、吴作人的色彩和李苦禅的笔墨,而综合四家则成就了他基础深厚、融合中西、笔墨老到、气势不凡的品格。与许多传统中国画家不同的是,他没有拘泥于某一画种,而是喜好探索各种题材,表现出他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全能的才情,同时将自己的笔墨语言与不同题材相结合,形成自己别具一格的画风。可谓是当代画坛上的一朵奇葩。
王乃壮先生的绘画是建立在西画基础上的现代中国水墨和彩墨画实践的佼佼者。与刘海粟、徐悲鸿、吴作人、李苦禅等前辈相比,他没有恪守以线为命脉的中国画的传统,而是以油画的表现方式通过水墨营造笔墨的现代感觉,并将现代形态的中国水墨画推向了现代审美的一个高度。而他的白描和书法又充分显示了其线条的深厚功力。毫无疑问,他在上个世纪60年代向李苦禅先生学习大写意花鸟之后,就以其基因和血缘上的文化亲情与中国水墨结缘,而家学给与他的暗中助力则从中吸取了许多养分。他像宋代画家梁楷那样在一种没有拘束的画画方式中摆脱了线的羁绊,但又没有放弃线在画面中的作用。他又像清代画僧髡残那样在画中表现出浑厚华滋的气象。在王乃壮先生数十年的艺术修炼中,其笔墨沉厚而富于变化,语言写意而恣意豪放,是新时期中国美术界思想解放,敢于探索,具有创新精神和有影响的代表性画家。
1953年,王乃壮先生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受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感召,来到清华大学建筑系任美术教授,王乃壮先生为教一生,桃李满门。他在教学和创作两方面相得益彰,其绘画技巧和美学思想对于那些从事建筑学专业的学子来说,在守成与创新的两方面都开启了学子们的艺术感觉,而在把握建筑与艺术彼此的关系上,这种来源于艺术的感悟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在未来的建筑设计中创造属于自己的建筑艺术风格。显然,王乃壮先生的绘画艺术风格的形成也不同于其他画家的一般常态,建筑学对他的影响则也是潜移默化的。
耄耋之年的王乃壮先生依然没有忘记自己的文化责任,他决定将其自己创作的五十幅代表性作品捐献给国家,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感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本次展览,既是对王乃壮先生捐赠义举的褒扬,也是借助于此激发学界关注20世纪现代中国画的多样性,并对维系这种多样性的王乃壮先生的艺术以更多的研究,从而在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艺术方面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本次展览展出王乃壮先生的书画作品60余件,作品包括花鸟、人物、佛像、山水、白描、书法(左笔反书),全面展示了王乃壮先生的深厚功力和艺术成就。展览至10月13日。(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