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
漫步国博 聆听中外文明交响
发布时间:2025-09-09 10:19 来源:中国旅游报 编辑:张静
信息来源:中国旅游报 2025-09-09
  “沙特阿拉伯的当代艺术,是一部流动的视觉史诗”“冲着《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草稿)去看了‘列宾艺术特展’,没想到看到了一幅从未看过,又特别喜欢的画——《多么自由!》”“‘宇宙考古:时空探索’展览以艺术化的方式,呈现从宇宙中采集的抽象数据,构建一次‘科学+艺术+历史’的跨界对话”……近期,中国国家博物馆一如既往地“火”,除了需要常规排队的“古代中国展”,新近推出的3场承载了中外重要文化艺术交流的展览也颇为出圈。
  一部流动的视觉史诗
  沙漠的细沙被封存在树脂中,成为时间的琥珀;传统阿拉伯书法的线条挣脱纸面,在光影装置里幻化为跨越时空的符号;艺术家以匠心赋予颜料灵魂,让其成为情感的密码;金属被雕琢成历史的回声、数字代码架起连接传统与未来的桥梁……当沙特阿拉伯艺术家以匠心赋予各类材料以思想,颜料便成了情感的密码,金属便成了历史的回声,数字代码便成了连接传统与未来的桥梁,让参观者直观感受到什么是“一部流动的视觉史诗”。
  今年是“中沙文化年”,由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沙特阿拉伯王国博物馆管理委员会共同推出的“王国的艺术——沙特阿拉伯当代艺术展”将一直持续到10月30日。作为国家博物馆着力发挥“国家文化客厅”作用的又一重要国际展览,此次展览也是国家博物馆打造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国家级文化金名片”的又一举措。
  从浩渺无垠的沙漠意象到文化记忆的重新诠释,从对社会角色的深刻反思到对环境与城市生活的探索,展览呈现了一个不断演变的社会的诸多层面。沙特阿拉伯王国文化部顾问莫娜·哈赞达介绍,展览甄选了30余位艺术家的作品,他们来自不同时代和创作领域。
  “我是第二次到中国国家博物馆,第一次在这里参观一个来自阿拉伯国家的展览,感触很多,我觉得文化就是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这个国家最好的一个窗口。”迪拜中阿卫视记者方浩明告诉记者,“我刚采访了一个沙特艺术家,她说以前的梦想就是来中国,没想过还能在中国展现自己的艺术作品。”
  两种文化的对话
  正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涅瓦河畔的遐思——列宾艺术特展”很出圈,社交媒体上不少网友晒出自己的票根。北京网友“灰白”说:“我非常喜欢这种门票票根,不同光影下显示的不同画作,颜值超高。”
  “此次特展需要购买门票,如果是通过线上购票,推荐大家在展览售票处兑换纸质票。”工作人员介绍,本次特展门票不仅设计精美,更蕴含惊喜功能。比如,轻轻晃动门票,列宾《自画像》与重点展品《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可以在眼前灵动切换,仿佛穿越时空与大师对视;门票内置NFC芯片,靠近手机即可显示展览导览;门票背面留有空白盖章区,参观展览之余还可盖章打卡,纪念章是列宾的自画像。
  列宾被誉为俄罗斯民族艺术的“视觉诗人”,1873年完成《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后,一举奠定了他在世界画坛的地位。本次特展是2024—2025“中俄文化年”的重点项目,由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俄罗斯特列季亚科夫画廊共同推出,并得到了俄罗斯国家博物馆的大力支持,《1698年的索菲娅公主》《意外归来》等多幅列宾代表作是首次来华与中国观众见面,特展将持续到2026年1月11日。
  作为国内迄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列宾特展,92件油画和素描作品系统梳理了这位巨匠的艺术生涯,为观众打开一扇理解俄罗斯文化艺术的窗口。本次特展还展出了8个列宾重要作品的创作群组,揭示了作品从田野写生到巨制落成的全过程。其中,被中国观众所熟悉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创作群组展出了纤夫肖像速写、场景素描、油画小稿等,让观众有机会深入了解这幅杰作的诞生历程。北京网友“西瓜旅吃”在社交媒体上写道:“列宾的绘画水平超强,凑近看,连人物皱纹的笔触都非常牛。”
  “许多中国的画家曾经在列宾美院求学,不少苏联的美术学者、教员也曾为中国画家授课,因为很多中国画家受俄罗斯现实主义画派理论和思想的影响,所以展览具有双重意义,它是两种文化的对话,更能增进两个国家的相互理解。”特列季亚科夫画廊副馆长、策展人塔季扬娜·尤坚科娃说。
  追寻138亿年前的第一束光
  从地球出发向遥远的可探测宇宙边缘前进;在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台址仰望星空;听正在太空运行的“音乐卫星”采集数据制成的音乐……正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宇宙考古:时空探索”展览也颇受欢迎。陕西游客蜜蜜感慨:“去国博看展好像去了趟外太空。”IP浙江的网友“斗斗”在社交平台分享:“许久未见如此‘高智感’展览,宇宙的‘不可见’在此变得‘可见’‘可互动’,展陈的形式艺术性也很高,看不懂的话就当成一个纯粹的艺术装置展也很棒。”
  今年是中瑞建交75周年,此次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瑞士驻华大使馆、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主办,将持续到10月12日。展览分为“仪器和技术:绘制宇宙”“大数据的星空”“可持续的太空”“未来:行星之旅”4个部分,融科学探索和艺术诠释于一体,将宇宙中真实、分散、抽象的数据,通过数字装置、互动体验、动态雕塑和前瞻性设计等多种形式呈现出来。这些展品既包含对人类与地球和宇宙关系的思考,又有对宇宙数据和图像的可视化研究,还有对空间污染治理以及对未来人类太空生存的探索。
  由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实验博物馆学实验室提供的交互装置“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模拟器”也吸引了不少游客的关注。据了解,宇宙中存在与无线电通信系统频率相似的无线电波共振,有些无线电波在宇宙中传播的时间长达138亿年。分析这些信号,有助于研究第一代恒星和星系的形成。
  展览中还有一系列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师生为未来行星之旅设计的作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师丹青告诉记者,科学和艺术在山脚下分开,又在山顶汇合。“作为学校教师,我们希望学生一方面能有科学思维,掌握技术,另一方面又能有探索性、实验性的设计思维,并将两者结合起来。”
  在这个充满多元色彩的世界上,不同的文化如繁星般闪烁,各自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国家博物馆化身一座巨大的文化舞台,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与文化在此汇聚,广西游客马琳感慨:“原来以为就是看博物馆,没想到可以在国博看世界。”(邓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