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国家话剧院
中国国家话剧院
国家话剧院多措并举积极探索品牌化建设之路
发布时间:2011-09-09 15:04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易硕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1-09-09

新落成的国话剧场内景

  镇院之宝“剧神之柱”

  作为引领并传播中国主流戏剧的国家级文艺院团,国家话剧院积极探索剧院品牌化建设道路,努力扩大剧院影响力和号召力,树立戏剧界国家院团的良好形象,充分发挥导向性、代表性和示范性作用。5月15日,国家话剧院新剧场正式启用,凝聚了几代国话人梦想的剧场终于由蓝图变为现实。国话以新剧场落成为契机,潜心创作,锐意创新,深入推进 “国话”品牌建设,成功树立了“新剧场、新起点、新时代、新国话”的全新形象。

   “国话五大导演作品展示月” 展成就、促创作

  2011年,国家话剧院力求通过一系列优秀剧目的创作演出,以严肃的艺术态度和积极的反思精神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热爱,策划推出了贯穿全年的“国话五大导演作品展示月”主题活动。

  此次活动依托剧目展示平台,更加关注导演及作品背后的深层研究,并通过专家主题研讨会为剧院艺术生产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展示月汇集王晓鹰、查明哲、吴晓江、孟京辉、田沁鑫5位国家话剧院知名导演的创造力,形成崭新的多元化“新现实主义”创作体系。

  “王晓鹰导演作品展示月”期间,集中上演了4部优秀剧目,创下了240万元票房纪录。国家话剧院邀请戏剧领域专家以及部分资深媒体记者召开研讨会,对剧目创作、舞台表演、舞美设计等内容进行深入的学术探讨、全面点评与分析,客观指出了剧目中存在的不足与差距,为剧院以及导演今后的艺术探索与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

  “消夏戏剧广场” 凸显惠民属性

  去年,国家话剧院成功举办了“消夏戏剧广场”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品牌影响力得到大幅提升。为满足广大群众欣赏高雅艺术的文化需求,国家话剧院利用新剧场的场地资源优势,拓展惠民演出规模,提升演出品质,从今年8月起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消夏惠民演出。截至目前,“消夏戏剧广场”平均上座率达到95%,观众突破2万人次,较去年增长超过400%。

  演出期间,国家话剧院陆续推出了《四世同堂》和《这是最后的斗争》等经典剧目,共演出40场。此次活动以体现剧院公益属性、为群众提供公共服务为宗旨,在提高剧目质量的同时继续坚持最高50元的亲民票价,并举办4场免费公益讲座,邀请舒乙、田沁鑫等专家学者讲述老北京文化和话剧艺术魅力,将演出与讲座有机融合,使国话惠民演出实现立体化、品牌化和常态化,鼓励更多观众走进剧场。

   专属品牌剧场独树京城

  新建剧场投入使用后,国家话剧院将原“东方先锋剧场”正式更名为“国话先锋剧场”,与国话剧场、国话小剧场进行了重新整合,在北京文化领域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国话专属品牌剧场集群。国家话剧院根据观众目标群的不同需求,将上演剧目及演出地点进行细分:国话剧场作为主剧场,主要上演国话大型经典剧目;国话小剧场上演中、小型规模的剧目;国话先锋剧场则定位年轻观众,主推都市先锋实验话剧。此举彻底摒弃了以往观众到剧场后“演什么、看什么”的被动模式,使京城观众可以欣赏到为自己量身定做的话剧作品。

  同时,国家话剧院还有步骤地在全国范围实施“国话院线”建设,力求形成以北京为核心,联动全国中心城市的演出院线格局,逐步构建点线结合的网络化工作布局。目前,国话已率先启动驻深圳、上海演出工作站的筹备工作。

  “国话”品牌保护意识初见成果

  随着国家话剧院影响力和知名度日益扩大,国话不断增强知识产权和品牌保护意识,通过剧院名称、“国话”简称及LOGO的商标注册,对演出、场地出租、票务代理、纪念品、音像制品等在内的十大类别100多个项目申请法律保护等一系列举措,树立了“国话”品牌的良好形象,同时也为剧院今后更好地利用“国话”品牌的号召力开展戏剧普及与推广活动,推进主流戏剧精品建设,以“国话”商标为载体进行剧院业务延伸与开发等打下了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