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中国文化报记者程竹报道:从2006年到2014年,中国歌剧舞剧院歌唱演员高保利参加了8年的“三下乡”演出。他说:“‘三下乡’是我艺术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访贫问苦是将物资送到百姓手中,‘三下乡’则是将精神食粮送到百姓手中,从某种程度上讲,送精神甚至比送物资更重要。”
“在没有‘三下乡’之前,我曾在一个县里的剧团工作,每年都会到厂矿、学校等地方为当地百姓演出,但观众的回应并不热情,甚至有村民直接把节目单当成了买菜的包装纸。”高保利说,“当时我就在想,是不是给老百姓送上一台节目或者送上一台戏,就代表文化‘三下乡’了?我们力所能及组织的演出是否就是老百姓想看的?”高保利开始意识到,仅凭为老百姓服务的一腔热情是不够的,要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实际需求,需随时调整思路。“在中国歌剧舞剧院,剧院的领导不断地考虑怎样让‘三下乡’的节目更接地气,后来决定将《四季情韵》晚会作为‘三下乡’主要慰问演出节目,并根据当地百姓的需求不断调整、充实内容,参演人数已由原来的30人增至如今的100多人。”他说。
高保利认为,艺术普及应该有一个长期规划,也应该有战略思考。“三下乡”活动应成为一种常态,比起城市来,农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更迫切。
上一篇: 2014年 国家艺术院团改革求新 |
下一篇: 心间回响温馨的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