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由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中国文化报社主办的“美丽中国·海疆行”大型系列采访报道活动,在我国大陆海岸线北起点、位于鸭绿江与黄海交汇处的美丽边境城市——辽宁丹东,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此次采访报道活动从今年4月开始,共有30余位记者参与,行程上万公里,历经近9个月,以70余篇图文并茂的生动报道,展示了我国海洋文化发展和边疆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
这是一次海洋文化的全面巡礼。南起北仑河口,经南海、东海、黄海、渤海,北至鸭绿江畔,行程遍布广西、海南、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山东、天津、河北、辽宁11个省区市的岛屿、海防一线以及沿海城市、乡村,以文化记者的视角,挖掘海洋文化的深厚历史底蕴,寻访融入城乡的海洋文化精神,发现无处不在的海洋之美、山川之美、人心之美。一篇篇采访报道,记录着城市、乡村与海洋交融交汇的美丽新姿: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江门五邑,中国第一侨乡;北海,因海而名、以文而兴;博鳌,从万泉河口到亚洲窗口;宁波,港通天下、书藏古今;盐城,盐之城、海之歌……敢为天下先的海洋精神,碰撞与包容的海洋胸怀,港通天下与豪迈果敢的海洋性格,早已深深扎根于沿海人民乃至中国人的心灵深处,更成为我们今天建设海洋文化强国的巨大力量。
这是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广西钦州著名将领冯子材故居,郁郁葱葱的大树诉说着抗击法国侵略军的成功战斗;舟山定海仿佛还回荡着“城亡与亡,誓死不离定海半步”的悲壮誓言;在山东刘公岛重温甲午海战那不堪回首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教训;在北仑河口的东兴竹山,“祖国不再是一个词汇,或者一个概念性的名词,而是寸土寸金的誓死捍卫,是千百年屹立不变的激情守护”。特别是今年7月“美丽中国·海疆行”采访走进西沙永兴岛,采访组深切感受到驻岛官兵“爱岛爱国、乐守天涯”的高尚情操,感怀于官兵们时刻准备奉献的豪情壮志。行走海疆的采访,也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与周边关系,今天的中国必须着眼未来,树立当代海洋观,在和谐共处中争取13亿人应有的海洋权益。
这是一次文化建设成果的全面展示。随着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文化建设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各地文化工作者展现出的精神面貌,也深深地感染着参与采访报道的每位记者,防城港海上渔家书屋、舟山农村文化礼堂、岱山海洋博物馆群、宁波水下考古,以及广东饶平土楼、潮州木雕、京族独弦琴……城市的文化建设、乡村的公共文化服务、各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从不同角度展示着文化建设方方面面的成果。
这是一次服务基层、行走海疆的文化志愿行动。作为2013“文化志愿者基层服务年”的示范活动、“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的重点项目,由文化部领导带队,我们携手国家图书馆、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中央歌剧院等多家单位,在海南省三沙市永兴岛开展了采访报道暨基层文化服务活动,凝聚文化部系统与全国文化工作者对三沙军民一片深情的国家图书馆三沙市分馆、中央歌剧院西沙基层文化服务基地、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三沙市支中心、中国文化报社西沙水警区基层联系点在岛上建成。今年11月,“美丽中国·海疆行”采访报道邀请著名书画名家走进青岛,作为弘扬海洋文化的志愿者,书画家以书画作品表达了对祖国海疆的热爱之情,为青岛人民奉献了一场高层次的艺术展览。
这是一次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深入学习、思考,也是本报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又一次生动实践。近年来,“齐鲁金秋行”“走转改·兵团行”“美丽中国·海疆行”“走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等一系列重大采访活动的开展,是我们贯彻落实“走转改”要求的具体举措。作为全国思想文化战线的一份重要报纸,服务大局,推动文化建设,凝聚爱国情怀,传递正能量,是我们一直以来坚守的宗旨。“美丽中国·海疆行”作为中国文化报社转企改制后策划组织的重大采访活动,是本报采访时间最长、覆盖地域最广的一次采访报道,不仅积累了报道经验,拓展了报道领域,锻炼了年轻采编队伍,而且在努力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同时,真正担当起媒体人的社会责任。
虽然“美丽中国·海疆行”采访报道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但我们走向海洋、关注海洋文化建设、提升海洋文化战略的工作才刚刚开始。今天,辽宁号航母巡弋在浩瀚的海洋,“嫦娥抱玉兔”展开探月之旅,我们从来没有像这样接近梦想的实现。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新的契机,以文化之力托举伟大中国梦,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们肩负的光荣使命。
上一篇: “美丽中国·海疆行”圆满结束 |
下一篇: 新老文化记者“面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