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编者按:剧院建设与运营作为文化传播的基础,在文化复兴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业界日益认识到剧院建设与运营的重要性,一系列就此展开的会议、论坛出现在全国各地的重要文化活动中。2013年5月16日,由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中国建筑装饰协会等联合主办的“民族文化复兴与文化建筑未来”座谈会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2013年10月12日,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期间,“剧院建设与运行高峰论坛”在山东省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举办。为了集中展示专家对剧院建设与运营的权威观点,笔者摘录了部分专家就剧院建设与运营发表的看法,以期引发更多更深的思考与探讨。
建筑与文化要互通
陈新(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副秘书长)
陈新就文化建筑与文化复兴谈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第一,文化建筑要体现民族的文化,应该有民族的属性和文化的属性。第二,文化建筑是享受文化的地方,随着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这种精神需求已经变成我们的必需品。所以改革开放以后,音乐厅、大剧院越来越多,这是一种时代现象,今后一段时间发展会很快,估计可能有1000亿元到2000亿元的市场容量。第三,对文化建筑的繁荣发展,我们这个时代并没有准备好。目前全国有1523家一级装饰企业,真正懂文化建筑,能搞文化建筑的并不多,再加上建筑行业对文化建筑的定位有时不太清晰,所以出现了很多资质一般的企业来搞文化建筑这种特种装修的现象,导致很多剧院建成之后就荒废了,这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在这种背景下,中孚泰率先举起了文化建筑这个大旗,是第一个提出来只做大剧院装修的企业,做到了专业化和细分化。这几年他们一直力争做到文化建筑的民族性与个性相统一、装饰艺术和建筑艺术相统一、装饰效果与运用效果相统一,为文化建筑的建设做出了有意义的探索,为行业树立了标杆。
专注文化建筑 复兴民族建筑文化
谭泽斌(中孚泰文化集团董事长)
我走访了英国很多城市,发现大剧院、音乐厅等文化建筑,在民众的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些高雅的艺术场所不仅与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与城市的文化品位、人文精神和艺术修养相辅相成,形成了一种彼此共生的良性循环。另外,英国的文化建筑在提升民族文化的影响力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好的建筑往往能够象征一个国家的文化,比如美国的百老汇、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等,这些文化建筑都成为一个传播文化艺术、价值观的重要平台。
过去几十年,我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但精神层面却没有及时跟上,对老百姓欠下了文化债。大剧院代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尊严,然而由于国内缺乏剧院专业人才和队伍,从未做过剧院装修的建筑设计单位,参与了大剧院的建设,把剧院作为普通的公共建筑来设计和建设,导致的结果让我们非常震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建的剧院大概有1/3基本上不能从事专业演出;还有1/3有较大的功能缺陷,这让我们感觉到国家财富的巨大浪费。
2013年8月,我在美国考察时发现,美国在利用剧院传播文化和价值观方面采用“航母战斗群”模式,即在每个大剧院周围,建有很多专业的小剧院,为大剧院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大剧院则以其品牌效应由内向外辐射文化影响力。两者互动融合,形成健康高效、持续发展的剧场生态。以旧金山音乐学院为例,校内有大型音乐厅,学校周边配套有十几个小型音乐厅。这些小音乐厅分工精细,涉及音乐类别广泛,且运营成本低,使用效率高。在这些社区剧场,经常有音乐爱好者创作出新剧目,经多次试演后进入大剧场展演,并得到迅速和广泛地传播。除此之外,在美国无论是大剧院还是小剧场,不但能够展演剧目,还经常举行学术交流、剧目创作交流、团体聚会等活动。美国这种自下而上的剧院建设和运营模式,对我有了新启示。结合当前我国基本国情,剧院社区化建设推进文化惠民工程落到实处是其发展方向之一。
我国的剧院建设,任重道远,需要解决建筑设计的专业技术问题,需要解决发展方向的规划问题,需要解决市场供需与文化传承的关系问题。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会长朱克宁认为,剧场的建设要多元化,演出的门类各种各样、千差万别,不同城市的消费群体对剧场的需求也不一样,所以,要按照市场的实际需求来建设剧院。美国剧院咨询管理专家Webb Dunca认为,剧院的发展需要切合市场变化,如要由单一的大剧院向文艺社区模式发展,重视观众在个人追求方面的变化。
演出事业的繁荣 需要更多的剧院
朱克宁(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会长)
现在剧场演出和剧场建设,有一个比较矛盾的地方:一方面,最近几届政协大会都提出剧场空巢现象;另一方面,从剧场演出的经营主体来看,现在全国大概有1.3万个演出团体,但专业剧场只有2000个左右,平均7个艺术团体才能轮到一个剧场,再加上音乐会、演唱会还有国外来华的一些演出项目,我们有大批的节目实际上没有给它们提供充足的表演场地。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由于剧场的短缺,肯定会出现剧场建设的一个高峰期。
除了新建剧场,还应尽可能地去挖掘现有的剧场。可能由于体制的一些原因,有些政府单位的演出场馆没有对公众开放,这是我们下一步要挖掘的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就是在二三线城市,有很多几十年前建造的剧场已不太适合现代演出需要,应该升级换代。
在建新剧场时,需要考虑的是专业化问题。我们现在的很多剧场不是按照演出的标准需求来建设的,以至于出现了从二楼把大设备吊进剧场这样比较极端的例子。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演出的门类各种各样、千差万别,它对表演场地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同时,大城市、二三线城市,各自对剧场的需求也不一样。所以,要按照市场的实际需求来建设剧院。剧场应该多元化,我特别希望在地级市能看到二三十个各具特色的剧场,很有中国特色,又能体现当地文化的剧场。
剧院的发展 需要切合市场变化
Webb Dunca (美国剧院咨询管理专家)
从1999年到2009年,美国视觉和表演艺术家数量有非常大的增长。1999年有8万多名艺术类学位的毕业生,到2009年这类人数已经增长到12万。而美国的一项调查发现,近20年来观众对各种传统艺术表演的需求量在不断减少。与此同时,政府直接扶持剧院演艺事业的资金也在减少,演出项目的收入并未提高,剧院建设成本却出现了急聚上升趋势。
所以,目前我们面临的挑战是:越来越多的文艺团体在寻找管理团队,艺术演出资金收入低迷,观众数量正在减少,剧院建筑投入资金大,成本压力不断增加。这些问题如何解决,那就必须进行变革。
首先,抛弃传统的思想。剧院并不是专门为某一类人所设计的,它是为大众设计的。在过去,只有上等人才可以来到剧院,但如今剧院必须大众化,向更广泛的人群开放,保持更多的开放时间。除了艺术家进行专业的表演之外,还可以进行免费的艺术表演来吸引人群。例如纽约市的一个新型演绎中心每天有18个小时为大众开放。
第二,要由单一的大剧院向文艺社区模式发展。在剧院里设计各种分类式小剧场,同时,做好剧院周边的配套规划。这样既可节省成本,又能提高剧院的使用效率,为不同的观众进行服务。
第三,培养观众的主动参与意识。从只能在剧院被动观看演出转向提供各种培训,举办各类文艺活动。例如,开办各种各样的文娱课程和节目,这样一来,整个剧院就会更多地与观众进行互动。
第四,要拓展思维,不能只为了剧院的发展而发展剧院。要与剧院文化相关的周边产业融合发展,比如促进周边文化教育、文化旅游的发展。
第五,要推动大学音乐厅的转变发展。曾经大学只能在封闭式的建筑物里进行各种文艺活动,所有的文艺活动只向学生开放,而不能向大众开放。如今我们开始将大学剧院建设在校外,充分发挥其功能。
第六,剧院要重视观众个人追求方面的变化。他们并不想花更多的时间安静地坐在椅子上,而是在整个剧场中可以交谈或者比较随意地观看演出,这就要求我们的剧场设计要往多功能方向发展,能够为观众提供这种便利。
第七,要用艺术改变生活。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南方的一个小城市是随着一小拨艺术家的进驻发生了各种变化:有更多的产业蜂拥而入,比如说商店、餐饮、艺术教育等。
部分文化建筑出现了功能缺陷,专家建议政府能在法律层面,规定文化建筑设计开始就要有声学公司或者声学所介入,声学设计必须符合现有的国家规范。在剧院运营方面,专家建议,要很好地培养观众看演出的文化消费习惯,引进国内外的经典剧目,形成自己的品牌,充分发挥大剧院的综合社会效应。
声学设计的建筑规范 应纳入文化建筑审批程序
李国华(长安大学声学所副教授)
文化建筑与声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我国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建的部分剧院,由国家出钱,最有标志性的就是人民大会堂。人民大会堂建完以后有了第一场演出,就是舞剧《东方红》,当时演出效果不错,但后来让外国人来演出,出现了问题。比如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进行音乐演出,效果就不好,因为人民大会堂没有做好声学设计。但目前有一个难点,就是本科生培养阶段没有建筑声学这个专业,只有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阶段才有,专业人员比较缺乏。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建的剧院很少,到了90年代,我国迎来了大剧院发展的高潮期,1997年上海大剧院建成,翻开了大剧院的新篇章。2000年以后,大量的剧院、音乐厅、文化中心、体育馆、广电中心,还有很多电影城相继出现,这是文化建筑大发展的时期。文化建筑虽然发展了,但在建筑的功能方面出现很多缺陷。
我国对建筑设计有审批制度,比如建筑设计有个节能规定,建筑要想得到审批得先拿建筑图纸到节能办审核。建筑物里面包括3个内容:建筑工学、建工光学、建筑声学,但是声学这一块现在没有明确的规定,所以导致很多文化建筑在声学方面有较大缺陷,没有竣工验收标准,而且往往投诉无门。所以,我建议政府能在法律层面,规定文化建筑设计开始就要有声学公司或者声学所介入,声学设计必须符合现有的国家规范。
要培养观看演出的 文化消费习惯
张哲(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总裁)
在过去将近20年的时间里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剧院建设。我们这几年陆续建起来的有50多家大剧院。这么多大剧院建好以后,现在面临两个问题:一是怎么管,二是如何运营。这两个问题困扰着建设大剧院的投资者,所以现在出现了两种管理方式:一是托管,由于自己没有能力管理大剧院,所以找一家专业公司代管,现在全国有两家这样的专业公司,一家是保利,另一家是中影。二是自管,也就是投资者(当地政府)自己组织力量建设大剧院,交给当地的文化部门管理,比较有代表性的剧院有两家,一家是北京国家大剧院,另一家是上海大剧院。
剧院完成建设以后又应如何运营?首先,当前的剧院可分为两类:一是营利性剧院,二是非营利性剧院。对这些剧院,政府都应进行政策上的支持。比如,调整非营利性演出机构的税收政策,合理制定公共事业费。
二是要很好地培养观众看演出的文化消费习惯。我认为真正想看演出的人还是愿意掏钱的,关键是大部分人没有这样的生活习惯。从教育角度入手,从小学到中学就把一些戏剧的课程安排进去,组织学生到剧院观看演出。我们需要慢慢把中国人进剧院看演出的习惯培养起来。
三是不断引进国内外的经典剧目,慢慢形成自己的品牌。我认为,剧院要有自己的品牌战略,千万不能建好一个剧院,只要有演出团队就可以进入表演。一定要慢慢地让观众认识到,这个剧院是以什么样的剧目作为演出特色的,这个一定是我们以后吸引观众的重要卖点。
四是充分发挥大剧院的综合社会效应。除了演节目外,我们还要提供艺术教育,我们要把各种门类的艺术向不懂艺术的观众做介绍,通过这样的教育让更多的观众了解这门艺术。剧院还要推出原创作品,现在国家大剧院、广州大剧院和上海大剧院都在做原创剧目,其他剧院几乎没有制作他们自己的节目。上海大剧院制作节目跟其他剧院又不一样,我们现在采取中外联合制作的方式。原因很简单,可以降低成本,另外通过这样的联合制作可以把我国的节目、团队和上海大剧院的品牌输出国外。
上一篇: 中央歌剧院精彩演绎马勒第二交响曲 |
下一篇: 歌剧《红帮裁缝》将多地巡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