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央歌剧院
中央歌剧院
中央歌剧院:从帮扶开启的文化繁荣
发布时间:2015-04-27 14:28 来源:报送系统 编辑:马思伟
信息来源:报送系统 2015-04-27

     

 

中央歌剧院在宁波普及歌剧知识

    一、开启“央地合作”的模式 任重道远

    “央地合作”模式受赞扬 
    2012年崛起的新城——宁波市鄞州区,在城市建设发展走上平稳之路后,首先想到以文化发展带动文明建设,这个想法正与中央歌剧院挖掘地方文化的思路相吻合,通过剧院创作人员实地采风,当年打造出九连剧《鄞地九歌》,该剧在北京首演即获得极大成功。文化部公共文化司领导观看演出后高度评价了这一“央地合作”模式的成果,并说这是“高雅艺术下基层,群众文化上殿堂”。 
    帮扶提高了民众的文化素养 
    此后,中央歌剧院携该剧再赴宁波鄞州公演,更是获得极大的反响。然而美中不足的是,演出进行中观众的嘈杂和秩序的混乱,与演出成功形成强烈反差,这不由得引发了剧院的思考。如何提高普通观众的音乐素养与欣赏水平是打造文明城市的重大课题。 
    于是,歌剧普及讲座、演唱专项辅导等多种形式的文化帮扶活动在鄞州文化馆、宁波图书馆相继展开,中央歌剧院院长俞峰教授亲自带领歌唱家们为群众讲解歌剧知识,歌剧演员示范演唱、声乐指导辅导群众排练成了宁波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 
    “央地合作”结硕果 
    宁波市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始发港,在经济发展飞速的同时,产生了强烈的文化需求,中央歌剧院多次在宁波开展的音乐讲座不仅普及了艺术知识也提高了观众鉴赏能力,深入群众辅导排演更是培养出不少艺术骨干。两年的时间,当中央歌剧院带着以宁波服装工业崛起与发展为题的原创歌剧《红帮裁缝》来到宁波首演的时候,爆棚的剧场与良好的秩序给艺术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红帮裁缝》于2014年4-5月在宁波周边各个乡镇、文化馆、学校等共进行了十多场巡演,精彩的演出不但深深地吸引了地方观众,还进一步提高了观众的艺术欣赏水平。在演出之初,一些观众开始还一边嗑瓜子一边看演出,到最后都被精彩的演出吸引连瓜子也忘记嗑了。当演出结束时,在观众如雷的掌声中,演员们站在舞台上,不仅收获了演出的成功喜悦,心中还涌动着为人民服务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原创歌剧《红帮裁缝》的成功演出与当地群众艺术素养的提高是“央地合作”结出的又一丰硕成果。该剧在中央歌剧院“公共文化开放日”再次搬上首都舞台后,于2014年9月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这不但填补了文化部和中央歌剧院在该项目的空白,还掀起了宁波文化热,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原创歌剧《红帮裁缝》首演之初的新闻发布就获得了文化部的高度关注,文化部副部长董伟亲自出席了新闻发布会,并代表文化部表达了对中央歌剧院艺术创作的重视和支持。他说:“歌剧是舶来品,要怎样运用西方的这种艺术样式来表达我们中国的题材、讲述中国的故事、反映我们的民族精神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希望通过这次中央歌剧院与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及宁波市演艺集团有限公司的合作,能够在民族歌剧的创作上有新的探索并取得新的成果。”从每场演出结束后观众的掌声和媒体的赞誉声中,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尝试是十分必要的和成功的。 
    均衡发展的办院理念获得成功 
    打铁需趁热,紧接着,中央歌剧院在2014年10月在第六届国际声乐比赛(宁波)上成为最大的亮点,在短短的10天内成功举办了歌剧周,连续上演了歌剧《女武神》、《白毛女》、《茶花女》三部国内外经典歌剧。从座无虚席却井然有序的演出现场中,人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艺术之源在民间,帮扶成果促发展”。 
    中央歌剧院在宁波的歌剧周不仅在2014年的金秋掀起了宁波的文化热潮,也锻炼了代表国家艺术形象的歌剧铁军。在十余日的时间里,多场比赛、一场音乐会、三部歌剧,这种工作难度和强度在过去可能是一种开玩笑的提法,而如今在宁波大获成功。中央歌剧院从“央地合作”的尝试到卓有成效的帮扶,从吸取当地人文精华到反哺新剧创作大获成功,含金量极高的国家级奖项证明了这条艺术“从人民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亘古不变之理。而宁波观众对歌剧周期间“三女下江南”——中西方经典歌剧轮番上演的热烈欢迎与充分肯定,更让我们歌剧人倍感欣喜,也看到了中国歌剧市场的广阔天地。宁波市委市政府已经决定要组建宁波交响乐团,从前期筹划到招考,再到乐团的运行都要请中央歌剧院全程协助帮扶。 
    帮扶,创作,精品相互促进 
    中央歌剧院数年来在宁波的帮扶、共建实践,是提高城市文化素养,繁荣文化市场,打造城市文化名片的成功范例,同时也是剧院发展创新剧目极为重要的途径。艺术家走到基层去,走到百姓间,汲取灵感、获得第一手材料,是创作优秀作品的基础,同时也与三大办院理念和均衡发展目标高度吻合。 
    二、海疆文化基地建设初见成果 
    长期帮扶要建立文化基地 
    建立文化基地是长期帮扶的又一重要举措。无论是帮扶活动还是下基层演出,建立长期机制都会对当地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一场演出、一次活动,或许只能给群众带来一时的享受,而建设文化基地,则是用演出、辅导、讲座、创作等一系列形式将整个地区的文化氛围带动起来,使所有的帮扶活动更加行之有效。 
    把好事办好 
    三沙市是祖国海防线上的南大门,当地驻军对文化生活的渴望不难想象。文化部“美丽中国 ?海疆行”活动得到了文化部副部长杨志今、董伟的大力支持。这次活动凝聚着全国文化工作者对三沙军民的拳拳心意,标志着覆盖了全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建设,在万里海疆的南大门填补了新的空白,翻开了新的一页。“海疆行”活动开始后,中央歌剧院率先参与其中,斥资百万,为三沙武装了一个灯光、音响现代的剧场。在剧院领导“要把好事办好”的思想指导下,剧院在整个捐赠过程中没有使用老旧设备,而是从国内外新购置了灯光总调控台,照明、音响等各种设备,还派专人于2014年3月赴永兴岛进行安装。 
    艰辛从旅途开始 
    设备上岛、安装人员上岛,是使捐赠物资发挥最大作用的唯一方式。于是,“一老带三新”的中央歌剧院安装辅导小队出发了。旅途的艰辛不是常人可以想象的,当在海上遇到5米高的风浪时,船体倾斜最大可达近40度,不要说站立行走,就是躺下,极度难忍的眩晕也缠绕着每个人,80后的姑娘张玥,在海水打入船舱淹没了她新买的手机时,连拾起的力气都没有;就连1米8的大汉郑海庆此刻也无法站立起来;50开外的领队牛国伟说,看着这样的风浪,当时心里打鼓,自己还能不能回到北京。当船顺利靠岸,看到官兵兴奋、激动的神情时,大家顿时忘掉了身体的不适,也忘掉了大海的风浪。 
    困难磨练出铁军 
    四至五天的安装与辅导是此行的时间表。但安装小队到达当天部队就接到军事行动命令,不得不要求小队人员两天后离岛。这让几位同志心里非常为难,还没有休息调整过来怎么进行带有登梯爬高的安装工作?但不安装完毕就回京,设备没人会用,捐赠效果就几乎为零了。此时,部队的小战士们围在剧院送来的新钢琴前,用一个手指断断续续地弹出自己编写的歌,大家唱着,欢乐着……这质朴又难得一见的场景感染着安装小队的每个人。干,死也要完成任务。接下来的两天,安装小队废寝忘食,没日没夜,战士们被感动了,记者们被感动了,当地民众也被感动了。安装小队不仅在当地战士的帮助下顺利完成了安装,还在两天的时间里,以图、文、录像等多种形式进行辅导,教会了小战士如何使用这全套的现代化设备。 
    48小时的连续奋战很快过去了,安装小分队即将启程回京,剧场内灯火辉煌,战士们用自己的表演来给他们感谢的人送行。开船前,政委和安装人员的手紧紧相握,久久不愿松开。这,就是新时代的文艺铁军,这,就是新时期的“军民鱼水情”。 
    海疆南大门呈现文化热 
    三个月后,中央歌剧院党委书记嬴枫、编剧胡绍祥等陪同文化部副部长董伟再赴三沙为“美丽中国 ?海疆行”正式揭牌,而中央歌剧院“西沙文化服务基地”此刻也正式挂牌。在祖国最南端的现代化的剧场里,领导和工作人员共同欣赏了战士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人们不禁感受到,海疆文化热已在这里开花。 
    三沙市是祖国海防线上的南大门,中央歌剧院用高档的灯光、音响设备让驻岛军民感受到了文化春风化雨的魅力。同时,这一暖心惠民的生动实践,也不断推进着南海特色文化的创新发展,并进一步激发了全体官兵扎根南海、保卫南海、建功南海的正能量。 
    今年海军政治部已与歌剧院接洽,拟选择最好的时机请剧院的演员上岛演出、辅导,并请剧院的编剧采风,编写体现海岛风土人情的剧目。这可以说是海疆文化最值得期待的硕果。 
    从祖国海岸线的南大门到祖国最北海岸线的起点 
    祖国海岸线最北端的东港是中央歌剧院最早建立文化帮扶文化基地的地方,从2010年9月开始,剧院多次来到东港进行演出, 广受欢迎,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加之当地对文化发展的极度渴望,剧院决定在这里建立基地,派艺术家辅导,举办讲座,与当地民众同台演出等。几年过去了,在剧院的帮助下,这里的群众文化活动上了新台阶。 
    2015年4月,中央歌剧院团委再次组织青年歌唱家来到东港,为人民放歌,为群众服务。这一亲身经历,让青年演员们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也促进了他们的迅速成长。 
    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密集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以各种方式展开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在中央歌剧院紧锣密鼓地展开,在剧院支持下,一系列慰问演出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正是有了东港这样的文化基地,才能更好地将这种帮扶方式常态化。除此之外,剧院已成功举办过数次这一主题实践活动: 
    2014年12月13日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遇难77周年纪念日和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一天,中央歌剧院在俞峰院长的带领下与中国人民大学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堂联合演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音乐会《金陵祭》。整台纪念音乐会由钢琴协奏曲《黄河》和交响大合唱《金陵祭》两部分组成,其中,由作曲家金湘创作词曲的《金陵祭》是中央歌剧院特别为本次公祭日所排演的,分为序歌、屠城、招魂、月光、涅槃、终曲6部分,包括童声独唱、女声独唱、混声合唱多种演唱方式,诠释了民族的灾难和重生的艰难。正如中央歌剧院院长俞峰说:“这场音乐会的意义在于使每一个中国人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凝聚力量、奋力拼搏,特别是青年学生们更应不忘历史、开创未来,一起维护世界和平及正义良知,促进共同发展和时代进步。” 
    2015年1月3日,中央歌剧院院长、艺术总监、首席指挥俞峰教授携中央歌剧院歌剧团、合唱团、交响乐团一百八十余位艺术家在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演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欢乐颂”,为清华大学的近千师生献上中央歌剧院的新年祝福。这场演出既是“高雅艺术进校园”项目的延展,也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工作走进校园的一次成功经验。 
    2015年1月6日,中央歌剧院院长、艺术总监、首席指挥俞峰教授携中央歌剧院歌剧团、合唱团、交响乐团、舞台美术设计制作中心等近二百位艺术家赴宁波大剧院为当地观众演出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音乐会版。中央歌剧院此次宁波之行,为甬城观众带来这部优秀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艺术精品,以音乐艺术为载体,通过现场与影音的结合,让宁波观众在享受艺术之余,受到了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2015年1月7日,中央歌剧院青年指挥朱曼携中央歌剧院歌剧团、交响乐团等近一百位艺术家赴宁波市镇海区宁波港海员文化中心为当地观众献上了一场贴近基层百姓音乐文化需求的经典作品音乐会,作为丰富基层文化生活的新年礼物,送到镇海人民身边。 
    举全院之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 
    2015年1月30日,中央歌剧院歌剧团、合唱团、交响乐团、舞台美术设计制作中心等近二百位艺术家赴河北任丘,用不同形式为群众带去美的享受。当天下午,先是青年歌唱家、青年演奏家代表组成几个小分队,分别在任丘市石门桥镇史村和任丘市荣盛机械厂进行慰问演出。演出场面热烈,感人至深。当晚,中央歌剧院全体艺术家们以200多人的规模登上任丘市文化艺术中心的舞台,为当地劳模演出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音乐会版。 
    这次演出最大的特点,就是剧院上下齐心、共同感受基层民众生活,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为使演出更加精彩,院长俞峰亲自带领各演出团队的负责人考察演出场地,当看到荣盛机械厂没有舞台时,剧院决定请剧院自己的舞美工厂用演出歌剧的道具临时搭建一个简易舞台,让长年忙于生产的车间也洋溢着艺术的氛围。 
    在任丘市石门桥镇史村的慰问演出开始前,村民们有些迫不及待,有人爬上了树,有人上了房顶,还有人站到了体育器材上。广场旁的一座农房成了演员的临时化妆间,尽管条件简陋,但艺术家们还是认真的做着演出前的准备,时不时听到花腔女高音从农房小院中飘出来。农房的房主丁建芝是位热爱文艺的老太太,小时候听着“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在村里唱大戏……”长大的她如今最大的梦想就是去北京看场国家艺术院团的演出。今天,演出到了家门口,丁大妈乐得合不拢嘴。 
    四、送去红色经典 带回英雄赞歌 
    中央歌剧院的艺术家们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心系人民、服务大众是中央歌剧院的优秀传统。2009年初,为响应党的“让四川地震灾区的人民过好灾后第一个的春节”的号召,中央歌剧院第一时间赴四川地震灾区进行慰问演出。就是通过这次的演出,中央歌剧院与四川地震灾区人民建立了深厚情感。 
    2014年11月,中央歌剧院带着红色经典《复兴之路》音乐会来到四川绵阳演出,院长俞峰想到是否可以再赴北川,看看当年慰问过的灾区。面对震惊世界的大灾难,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生死观都在发生巨变,也会经受考验。英雄人物兰辉就是在抗震救灾中涌现出来的具有崇高人格的优秀共产党员的杰出代表。此次再赴北川,艺术家被这里的民风所感染,通过采风,得到了一手材料。在采风期间,他们与兰辉同志的夫人周志鸿及生前同事、好友进行了深入交流,聆听了兰辉同志许多感人事迹,使兰辉同志的形象进一步丰满、鲜活起来。主创团队还深入羌族自治乡,考察了羌族人的生活习惯、服饰特点和风土民情,参观了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对羌族人的历史、文化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为创作好《北川兰辉》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一次红色经典的演出,一次感人至深的采风,将一部优秀的歌剧作品——《北川兰辉》推到人们的视野中,2015年5月,这部剧将在北京首演,歌剧院艺术家们期盼这部作品能成为新时代歌颂英雄的赞歌。 
    五、为繁荣边陲文化培养领军人物 
    2015年3月,来自边疆西藏歌舞团的指挥石建平来到北京参加指挥大师班的学习。在短暂的一周培训结束之后,石建平对院长俞峰提出能否持续在歌剧院实习半年,进行全方位的学习。院长欣然同意他的请求,并提出由剧院提供食宿,让他在剧院全方位实习。这样吃住在剧院,石建平不仅可以随时得到俞峰院长在指挥上的指点,还可以接触各个部门,学习剧目从创作到演出的全过程,从而为西藏培养一名从艺术到管理全能的人才,这个想法得到西藏歌舞团的极大赞赏,他们也很乐意石建平能够持续在中央歌剧院学习,希望他通过全方位的学习,为西藏的艺术发展开拓出新路。 
    六、其它帮扶项目数不胜数 
    这样的帮扶在中央歌剧院数不胜数,如剧院的招聘考核,宁波外事学校的招生办集体前来学习招生与考试的全过程;剧院与株洲歌剧团建立帮扶关系,从创作到排演,剧院都派人辅导;剧院与地方合作,将在宁波市鄞州区鄞江镇建设自然生态剧院;中央歌剧院文化产业发展中心将在安徽省三江镇,以“艺术的眼光,科技的手法”建立《中国数字化舞美科技文化产业基地》。此外,在军营、在工厂、在社区、在学校都能看到中央歌剧院的一线演员利用假期日、休息日免费为大家进行帮助与辅导。 
    启迪 
    中央歌剧院将统一思想,履行国家级艺术院团的文化职责,当好文化工作的“宣言书”;宣传文化惠民政策,引导群众了解剧院文化惠民方式,当好剧院的“宣传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将我们的文化艺术传播到最广大的群众中去,当好人民的“播种机”。中央歌剧院一直开展的帮扶工作提高的是人民的文化素养,人民会用朴实和真情回馈创作的源泉,创作之源来自人民,精品体现人民,只有全民有了很高的鉴赏力,才能促进创作走上新台阶,出精品、出高峰作品的文化梦才能真正实现。 (来源:中央歌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