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中央民族乐团《声诗润朱弦》音乐会在北京音乐厅上演
中国文化报记者 卢旭 摄
中国文化报记者屈菡报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当这首流传千古的名句配上绝妙的江南丝竹吟唱而出时,将会有怎样的意境?作为2011年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的参演剧目之一,9月2日,中央民族乐团合唱队在北京音乐厅为观众献上了一台名为《声诗润朱弦》诗歌音乐会。
伴着钟磬清脆而悠远的乐声,《梅花三弄》的和唱渐渐响起,仿佛充盈于耳旁,却又萦绕飘渺、难以捕捉;在民族管弦乐队的恢弘演奏中,女高音歌唱家谢琳把《木兰从军》演绎得慷慨激昂;《五更鸟》、《放风筝》等这些民间古曲也被搬上了舞台,清新而生动地再现给观众。
唱、吟、诵、念是传统的读书方式,从《礼记》“朱弦疏越,壹倡三叹”的吟唱,到欧阳修“勒之金石,播之声诗”的颂扬。诗与乐、弦与歌,一直都因为对美的共同诉求而共生。近代以来,赵元任、杨荫浏、朱自清、叶圣陶、俞平伯等音乐家和文人都提倡吟诵。2008年,“常州吟诵”还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首琴箫吟《阳关三叠》,把“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惜别之情唱得婉转动人。据介绍,琴歌是传统诗歌的表现形式之一,经过著名琴家查阜西收集打谱,《阳关三叠》等得到广泛普及。在这场音乐会中,编排了部分琴歌,让当代观众了解古琴文化。此外,音乐会还使用了一些不常见的乐器,如箜篌,这个类似于西方竖琴的古代乐器历史悠久,在传统艺术中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如今已很少出现在舞台上,学习的人数就更少了。
民族管弦乐队和民族合唱队的搭配,是中央民族乐团举办诗歌吟唱的先天优势。中央民族乐团合唱队是一支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国家级民族声乐合唱队,以演唱中国歌曲及民歌改编作品见长。多年来,他们继承并挖掘传统文化精髓,在音乐舞台上确立了自己独树一帜的表演风格。“我们希望用传统乐器表现出古人所描绘的诗情画意,用简洁的舞台传递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央民族乐团副团长吴玉霞说,音乐形式要不断推陈出新,举行这台音乐会的初衷便是既能够表达古代诗词的大美意境,又能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上一篇: 民族管弦乐载起“艰难与辉煌”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