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13日下午,在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周年之际,唐咏诗、罗卡、何思颖等3位香港电影研究学者应邀来到我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作题为“香港电影的历史与现状”的学术讲座。影视所的全体研究人员以及30多位来自我院研究生院电影、广播电视艺术、音乐、戏剧戏曲等专业的研究生听取了讲座。本次讲座由影视所所长丁亚平主持。首先,香港电影资料馆馆长唐咏诗女士播放了香港电影资料馆的短片,并介绍了有关情况。唐馆长介绍说,香港电影资料馆致力搜集和保存香港电影文化瑰宝,现有馆藏影片超过5800部。香港电影资料馆将大部分影片向市民开放,举办多元活动,籍此推广香港电影文化和促进电影史的研究。香港资深电影文化学者、香港电影资料馆原节目策划主管罗卡先生作了题为“香港电影的历史回顾”的讲座。他指出,香港电影的历史晚于内地,1909年开始有电影拍摄,1913年出品香港第一部影片《庄子试妻》,由于市场原因,整个20年代电影发展得非常缓慢。直到1933年有声粤语电影的出现,香港电影才出现转机,并在30、40年代得到了快速的发展。60年代之前,香港影人在影片创作时一直抱有“大中华电影”的观念,其间来自中原文化的理念和中国古典艺术的精神对香港电影影响最深,因此60年代之前的香港电影尚不能以今天意义上的“香港电影”命名,准确地应该称之为“华南电影”。
60年代后半期,香港经济开始腾飞,电影创作开始向更为娱乐化的方向转型。特别是70年代末香港影坛的“新浪潮”电影运动,为香港电影在工业、技术和艺术方面提供了储备,香港电影在80年代终于迎来了全盛时期,并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地区电影驰名于世界影坛。90年代后半期至今,由于各种原因,香港电影出现了停滞,香港和内地影人广泛联合,试图用全球化和本土化相结合的路数来重振香港电影。香港电影资料馆节目策划何思颖先生作了题为“香港电影在全球化背景中的现象”的讲座。他认为,在香港电影走向全球化过程中,有几个有趣的现象,比如大批香港影人到美国好莱坞拍片,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功,但明显可以从好莱坞片商操纵的这些香港影人的影片中看到好莱坞对亚洲电影人的歧视,好莱坞只看到而且只利用了香港电影的“动作”、“武打”等元素在全球赚取票房,香港电影成了好莱坞电影招揽观众的“非洲面具”,而对其它较为优秀的具有本土特色的电影文化视而不见,这种以偏概全的文化歧视使得全球观众对香港电影有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感觉。为此三地影人和全体亚洲影人应该联合起来,重新整合艺术力量,以对抗这种“非洲面具”地位,真正把香港电影乃至亚洲电影推向世界。三位专家的演讲结束后,影视所部分研究人员和他们就中国电影的全球化、电影工业化及娱乐化、粤语电影的发展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