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组织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
发布时间:2006-03-17 14:10
来源:
编辑:张林林
信息来源: 2006-03-17
近日,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组织部分党团员参观了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由文化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9部门共同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此次展览是我国政府第一次举办全面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大规模展览。我国既有以物质形态为主的“有形”文化遗产,如文物、典籍等;又有主要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展现中华民族充沛的创造力,体现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展览分为“综合板块”和“地方板块”两个部分内容,展览通过文字、图片、影视和多媒体等手段对我国非物质遗产资源进行梳理和描述,共展出唐宋古琴、清代升平署剧本、《二泉映月》原声采录设备及“瞎子阿炳”当年亲自演奏的《二泉映月》、大型云锦织机、老式商业招幌、高山族木雕、仿宋针灸铜人、江永女书、水族水书、树叶信、贝叶经、少数民族典籍善本和各种手抄本等2000多件珍贵文物,展览还专门安排优秀的一些地方特色民间艺术的传承人,为观众进行制瓷、染织、刺绣、泥塑、剪纸、年画刻印、唐卡绘制等项目的现场表演,增强展览的互动性。通过参观展览,同志们对我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情况有了一个系统地了解,对保护文化遗产凝聚民族情感、增进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弘扬中华文化,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重要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增进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同志们纷纷表示为祖国拥有这么异彩纷呈、世界闻名的文化遗产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也为自己从事图书馆事业传承文化而感到荣誉和责任!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作为国家图书馆的一个部门,成立于2006年1月,前身是国家图书馆分馆,它的建立体现了国家图书馆对古籍典藏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的重视,有利于充分发挥其历史文化价值,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古籍馆现有藏品200万册件,其中古籍164万册件,为国内外学术界所瞩目;历代编修的新、旧地方志万余种,为国内外之冠;早期家谱3000种,影响远播海内外;还藏有政府出版物、年鉴、中文书刊报、电子出版物等30余万册(件)。而古香古色的馆舍本身又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在这样一个无论从馆舍建筑还是馆藏都有着丰富文化底蕴和人文魅力的图书馆工作,同志们深知责任重大,要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切实采取措施保护古籍典藏,并继续整合古籍文献资源,加强对古籍文献的研究、开发,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从我做起,兢兢业业地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为读者提供更集中便捷的与古籍文献相关的全方位服务,进而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