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研院举办第四期高层学术论坛著名数学家丘成桐主讲《中国文学与数学》
发布时间:2006-01-16 14:16
来源:
编辑:张林林
信息来源: 2006-01-16
近期,著名数学家、美籍华人学者丘成桐博士应邀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报告厅开坛讲学,作了题为《中国文学与数学》的主题报告。学术论坛由副院长张庆善同志主持。这是继王蒙、周光召、刘梦溪主讲之后我院成功举办的第四期院高层学术论坛。丘成桐(Shing-Tung”Yau)博士,现任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等职,是当今活跃在国际数学前沿的领军人物之一。他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被国际数学大师唐纳森誉为“近四分之一世纪里最有影响的数学家”。1982年,”丘成桐博士荣获了有数学诺贝尔奖之称的”“菲尔兹”奖,成为迄今为止唯一荣获该奖的华人,为中华民族赢得了荣誉和尊严。他不仅在数学领域成绩斐然,由于家学渊源,他在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学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丘成桐博士的报告主要从“数学的基本意义”、“数学的文采”、“数学中的赋比兴”、“数学家对事物的看法的多面性”、“数学的意境”、“数学的品评”、“数学的演化”、“数学的感情”、“数学的应用”和“数学的训练”10个方面的内容,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尽管数学是一门寻求自然界真相的科学,但是,从事它的研究也如同文学家进行文学创作一样需要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丘成桐先生从中国的古文学中旁征博引,说明无论是数学还是文学,都是以深厚的文化修养为基础的,作为科学家和文学家都要“通古今之变”,更要“究天人之际”。当谈到“数学的赋比兴”时,他分析了中国文学中的赋比兴,指出有深度的文学作品必须要有“义”、有“风”、有“比兴”。在数学的研究过程中,很多时候就是用“比”的方法寻找真理,真正的数学家要具有高瞻远瞩的眼界,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去猜测、去求证,看出整个学术的大流。丘成桐先生在报告中还特别阐述了“数学的意境”,他以数学家尤拉和法国数学家Grothendick的研究为例,指出其从个人的哲学观点和美感出发,竟然不用实例,建立了近代代数几何的基础,进入“有我之境”。对于从事艺术科学研究的听众来讲,数学是一个相对比较陌生的研究领域,但是,通过丘成桐博士的报告,大家通过中国文学和数学的对比,不仅对数学的研究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还拓展了学术视野、拓宽了学术思路。丘成桐先生的报告博得了在场的160多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的热烈掌声,他的博学和睿智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张庆善副院长对丘成桐博士所作的精彩演讲表示感谢,高度评价了丘成桐先生多年来在学术上的成就,指出丘成桐先生的讲座高屋建瓴,既有广阔的理论视野,又有自己独到精深的研究,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高层学术论坛又增添了新的色彩。” 定期举办高层学术论坛是我院科研工作中的重要举措,旨在开阔我院科研人员的学术视野,提升我院的学术品格,巩固我院业已形成的艺术研究、艺术教育、艺术创作三足鼎立发展格局,为把我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艺术科学研究中心、艺术教育中心和国际艺术交流中心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