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专项工作 > 党建工作
党建工作
国家图书馆召开向张秀民先生学习活动动员大会
发布时间:2007-04-13 13:48 来源: 编辑:张林林
信息来源: 2007-04-13
4月12下午,国家图书馆在国图音乐厅召开了全体员工向张秀民先生学习活动的动员大会。国家图书馆馆长、党委书记詹福瑞,党委副书记、副馆长张雅芳,副馆长陈力、张玉辉,馆党委委员李致忠、富平、郭又陵出席了会议;文化部直属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王吉、机关党委办公室主任景小勇、张秀民先生的外甥韩琦教授应邀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党委副书记、副馆长张雅芳主持。大会首先由张玉辉副馆长宣读了《国家图书馆党委关于开展向张秀民学习的决定》,随后韩琦教授作了关于张秀民先生的事迹报告。他在报告中讲述了张秀民先生从小学到大学的求学经历,介绍了张先生在北京图书馆工作的具体情况,详细描述了张秀民先生为研究中国印刷史事业做出的贡献,以及张秀民先生淡泊名利、克己助人、孝敬父母的感人事迹。馆长、党委书记詹福瑞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他反复阐述了在当前开展这项活动的目的、意义和必要性;并结合我馆工作实际,就开展向张秀民先生学习的活动进行了部署和安排,即一是要把学习张秀民先生和学习实践“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思想和学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结合起来。二是要把学习张秀民先生同推进我们图书馆的各项工作结合起来。三是要把学习张秀民先生同我馆二期建设、新馆开馆结合起来。最后,詹馆长就学习活动的组织工作提出了要求,要求全馆各党支部、各部门要加强对学习活动的领导、要搞好思想发动、要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大会最后,文化部直属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王吉作了讲话。他充分肯定了国家图书馆的这次学习活动,并从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方面对国家图书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殷切的期望。这次动员大会取得了预期效果,不少员工会后都表示,要以张秀民先生为榜样,学习他爱岗敬业、淡泊名利、克已助人、孝敬父母,对科研工作锲而不舍的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为推动国家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为把我馆建设成一个现代化、国际化的图书馆而不懈努力,做出新的贡献!

张秀民先生的生平事迹简介

张秀民生于清光绪34年(1908),谱名荣章,字涤瞻,卒于2006年12月24日,享年98岁。张秀民祖父、父亲曾在家里设私塾教书,家境贫寒。张秀民年轻时在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开办的宁波四明中学读书,学到黄炎培《陈嘉庚先生毁家兴学记》一文,对陈在福建厦门兴办学校的壮举十分钦佩,投考厦门大学文学院国学系被录取。1931年毕业后,受时任北京图书馆副馆长袁同礼之邀,任职于北京图书馆一直到1971年退休。张秀民先生在中国印刷史、中越关系史方面有精深造诣,享誉国际。著有《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张秀民印刷史论文集》、《中国印刷史》、《中越关系史论文集》等。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之一,也是中国人对世界文化发展的一大推动,但在国际学术领域,中国人对印刷史的研究相当长时间是一片空白。1984年,张秀民推出《中国印刷史》,替中国在国际印刷史研究领域树立了应有的尊严。而这部54万字的巨著,凝结了张秀民50多年的心血。年过九旬,他还笔耕不辍,继续增改。2006年,98岁高龄的张老,在外甥韩琦的协助下,推出《中国印刷史》增订版。张秀民先生矢志不渝、无怨无悔,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科学研究,耗费了几十年的心血,在印刷史和安南史这两个领域的研究上做出开创性的工作,取得了令人敬佩的成果。充分体现了张秀民先生刻苦钻研、自强不息,在学术研究上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张秀民初进北图工作,在中文编目组从事古籍编目。他编目时要看原书内容,查阅大量资料,编目质量很高。在编目同时,他很注意收集有关版本印刷的资料,把信息多记录在草片上,再誊抄成大小笔记约70多本,他还利用工余、午睡和星期日,翻阅了馆藏全部355种宋版书、200册《永乐大典》、数千种地方志、诗文集、笔记杂论,以及西文、中文版本目录学书籍。为做好图书馆工作,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张秀民先生长时间在参考部工作,需要帮助国内外学者提供资料查询,他都高质量地满足学者需求。郭沫若的秘书,曾替郭老打电话问询“金坛相国”是谁,张秀民资料都没查,便脱口而出“于敏中”。“于敏中是江苏金坛人,华罗庚的老乡,后来又作了大学士。”英国学者李约瑟,在研究激素荷尔蒙的问题时,发现有些材料中国人早已注意到,便专程来到国图查找相关资料。张秀民先生负责接待,他告诉李约瑟,哪本书里有跟荷尔蒙激素有关的资料。张秀民业务精,记忆好,提一个地名,他可以马上告诉你地名的沿革,这里出过哪些名人,发生过哪些事,有哪些特产。他在平凡的读者服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精神体现了张秀民先生脚踏实地、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崇高境界。1971年张秀民先生退休,为了奉养老母,他不惜放弃留在北京的机会,而返回乡下甘愿在农村艰苦的环境下生活,以尽孝道,使年迈老母养怡天年。张秀民先生一生饮食简朴,勤俭节约,每月仅有微薄的退休金,家中又有老母需要奉养,生活非常清贫。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为了家乡的公益事业带头捐款修建道路、集资办学。他在乡居生活,艰苦的环境下继续从事科学研究,一些单位邀请他,给他良好的生活条件,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甚至在自己生病连付医药费都成问题的情况下,也从未在待遇方面向组织提出过任何要求,这些充分体现了张秀民先生孝敬父母、克己助人、淡泊自守、不求闻达,视名利如浮云的高尚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