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专项工作 > 党建工作
党建工作
信念是支撑一切的力量——在文化部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暨女艺术家风采展示活动中的演讲
发布时间:2009-03-11 11:49 来源: 编辑:张林林
信息来源: 2009-03-11

    各位领导,女同胞们:我叫骆芃芃,今天作为部系统女艺术家代表来参加文化部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暨女艺术家风采展示活动,我非常高兴。下面就我自己的篆刻艺术之路,谈一些经历和体会。 1980年我凭着执着的韧劲和耐性考入荣宝斋,有幸亲临康殷、顿立夫、徐之谦和熊伯齐等诸位先生的指导,从此开始走上了艺术之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需要的是耐得住寂寞的精神和沉稳的性格。改革开放初期,来刻印的中外游客非常多,我埋头练习,很少像年轻人一样去娱乐,多年的工作实践,既有量的积累,又练就了较强的应变能力,很快我就成为出了名的“快手”,在1985年中日篆刻交流活动中还被日本代表团称为“神刀女”。

    1992年,我作为大陆第一个赴台湾艺术团——敦煌古展艺术团的成员赴台湾举办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展,这是两岸第一次近距离交流。当时团里让我代表大陆分别给张学良夫妇、陈立夫先生、蒋纬国先生、郝柏村先生刻印章送给他们,他们非常高兴,并多次来展场参观。那次展览收获非常大,我和当地的艺术家做了多次交流;把大陆的艺术品展示给他们,并且带回了许多大陆当时没有的珍贵的艺术资料,真正起到了促进两岸文化艺术交流的作用。回来后我们团受到各级领导的表彰和重视,我获得了“国宝级篆刻家”的称号。 1994年起,我在荣宝斋出版社担任编辑、编辑部主任的工作。经过自己不断的努力,我编辑的《郑诵先书法集》获得全国优秀图书奖;《全国首届扇面书法大展》获得全国优秀图书装帧二等奖;《全国第六届书法展览作品集》获得全国书籍装帧设计二等奖。虽然,现在我已不在编辑岗位上了,但仍然自己编书。去年我和韩天衡先生一起主编的《金石永寿——中国第一届寿山石篆刻艺术展作品集》、《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顾问研究员作品集》又获得了“2008年美国(PIA)印刷工业协会大奖”优异奖。《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顾问研究员作品集》还荣获“2008年美国国家金墨奖”封面设计金奖。我作为策划并编辑的《寿山石鉴藏指南》、《寿山石文玩钮饰》也获得了第十七届优秀美术图书金牛奖银奖。这一切都是在荣宝斋出版社工作时所练就的本领。我常常想,人的一生可以换几个职业,但专业只能有一个。不管环境和条件产生多么大的变化,都要坚韧不拔地做下去,这样才能在专业上真正取得成绩。为了不使自己的专业受过多的影响,我只能比别人少娱乐、少休息。十几年来,我只有利用晚上的时间做专业,常常一干就到半夜,身体消耗很大。但是我坚持着一个信念:那就是对篆刻艺术的热爱,一定要把这门优秀的传统艺术发扬光大。在这样的信念驱使下,我常常只管耕耘、不问收获地干着。不知不觉中我获得了许多荣誉和头衔,并取得了不少的成绩。我获得了北京市篆刻比赛第一名、北京市“振兴中华”书法大赛全国邀请赛篆刻头等奖、文化部优秀青年成果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和平与文化”荣誉证书、“文化部优秀专家”等称号。我担任了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常务副院长,是国家一级美术师、研究员、研究生导师、文化部优秀专家。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理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荣宝斋画院教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茶文化书画院院士。我的篆刻及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全国妇女书法篆刻展、全国篆刻艺术展、中日、中韩、中新书法交流展以及多种国际性书法篆刻交流展等。历任全国首届篆刻理论研讨会论文作品奖、全国妇女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电视大奖赛“篆刻超人” 等比赛的评委。多次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人民大学、日本立正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台湾东吴大学、新加坡书法家协会等大学及艺术团体讲学。连年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讲授篆刻艺术。多次率代表团出访日本、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等国家以及在韩国、新加坡、南非、马来西亚、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举办展览和艺术交流。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人民日报》等多种电视栏目和报刊杂志报道过专访。我出版了《芃芃印拾——骆芃芃印章选》、《骆芃芃篆刻集》等三部个人作品集。

    编著、主编和编辑的书籍有《篆刻艺术教程》、《篆刻基础教程》等百余部。我的书法及篆刻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央电视台、中南海、今日美术馆、台湾鸿禧美术馆、辽宁博物馆、国务院新闻办、俄罗斯大使馆等多家单位收藏。以上这些荣誉,都是社会给予的,无论如何,我还要将其回馈社会。 2005年,我调入了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浓郁而积极向上的学术空气深深地感染着我;单纯而又友善的人际关系让我这个从事了二十多年艺术的人如沐春风。我非常热爱中国艺术研究院目前的学术氛围和艺术环境。我又开始了纯专业性质的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在部领导的关心下,中国艺术研究院成立了中国篆刻艺术研究中心,后更名为“中国篆刻艺术院”。目前这是我国唯一的一家以研究和创作篆刻艺术为核心的国家级院体机构,担当了将几千年的篆刻艺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建设起来的使命。中国的篆刻艺术具有几千年的历史,之所以生生不息地承袭和发展着,最重要的原因是顺应了每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的需要,而这一演变和延续是非常缓慢的过程。篆刻艺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转型,如何使篆刻艺术形式和内容符合当下时代的需求,是我近年来常常思考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担任了常务副院长。一种庄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强烈地撞击着我。我始终认为,一个杰出的艺术家首先要做好人,然后才能做好艺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他的荣辱和存亡是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他首先是社会的人,而不仅仅属于他自己。因此,一个艺术家要宽厚仁爱,把社会的责任当作己任,而他自身的价值也是通过对社会的贡献来实现的。只有这样才称得上是一个艺术家。在工作中,院内的事务性工作又与我个人的专业时间产生了冲突。但是我想,我们做的是一个事业,是几千年来始终没有确立起来的一个事业。个人和它比起来太微不足道了。我能够为这个事业做点努力,是领导和同仁们对我的信任和期待;是我的荣幸;同时也是我的责任。两年多来,我常常本着“不问荣辱,不计得失,尽善尽美,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展开了篆刻艺术院的创业工作。 2006年2月应国际奥委会之邀,我率代表团在意大利都灵美术馆举办“中国印文化艺术主题展”开创了以“印文化”为主题在海外展览的先河,获得探索性的成功。 2008年在院领导的直接指导和支持下,我策划、创意并负责总体设计了“金石永寿——中国第一届寿山石篆刻艺术展”,轰动了全国。展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承办。展览创下了参展人数的最高记录以及有史以来国内四个第一:首次将素有“国石”之称的寿山石作为特定载体举办的专项篆刻艺术展;首次邀请一百多名老中青三代全国最具代表性的篆刻家集体刻制再现中国国学经典老子的《道德经》和孔子的《论语》警句印章;首次以开放式书斋式展厅的方式展出篆刻作品,将诗、书、画、印以及茶香和琴韵等多种文化相结合,开创了篆刻展览的新范式;这么大型的篆刻展在一年内相继在中华世纪坛、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国家大剧院举办了三次,也是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在篆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上, 2007年,在研究生院设立了篆刻艺术硕士研究生点,我招收了有史以来中国第一个篆刻艺术研究生。同时开办了全国首届篆刻艺术研究生班,取得良好反响,目前又在招收第二届。在开展篆刻理论的建构上,我正在积极组织筹备中国第一部《篆刻艺术通史》的组织编纂工作。近年来,我致力于篆刻艺术和现实生活相结合的研究和探索,目的是为了拓展篆刻艺术的发展空间。将印章形式作为标识来表现,并应用于茶壶、香炉、邮票等日常生活领域;设计并刻制了许多国家重要展览项目的主题标识。包括2006年中非论坛胡主席宴请48位国家元首宴会菜单和大型晚会节目单上的标识“中国”印;国务院新闻办2005年在日本举办的《让世界感知中国》——东京大型图片展上的作为主题标识的“和平友好”、“共创繁荣”二枚大印。 2008年9月,中国篆刻艺术院和西泠印社联手将“中国篆刻艺术”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进行了申报。几年来,我一直在为篆刻艺术走向国际视野做着努力。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大量的工作,目前已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受理与正式回复,这将为当下篆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更有利的条件和环境。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女同胞们,其实我没有做什么,我是一个非常平常的人,我对自己许多方面都不满意。但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坚持,永不放弃”。无论环境和条件怎么变化,无论我聪慧与否,无论我条件优越与否,无论我劳累烦闷与否,无论我身处逆境与否,我坚持从事艺术的心劲从来也没有懈怠过。多少年来,我常以两个法则去做事情:第一,忘却自己的性别;忘却自己的年龄。只有这样才会全身心地投入进去。第二,当取得小小成绩的时候,常常想起孟子的话以勉励自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并且以“从容淡定”的心态去面对荣誉和毁誉。昨天已经过去了,一切都不再重要;今天要特别珍惜,因为时间过得飞快;明天尚未发生。我们要把有限的精力有效地运用到有限的时间当中去。感谢我的良师益友;感谢各位领导;感谢在场的各位女杰、同仁;感谢所有支持和帮助过我的人们。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