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吴冠中先生在自序中所言,似乎语言无能表达形象之真谛;同样,形象也无能展示语言之意蕴。艺术的终极盟主是诗,多年来,吴老在形式与意境之间徘徊,寻求和捕获活生生的真艺术。然而,文与画的姻亲无可忽视,创作者扑捉艺术的心境与情境如镜,照耀出真实的驰骋与哀乐,这一切“镜像自我”的收获跃然纸上,变成为了今天的《吴冠中画作诞生记》。吴冠中最早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50~70年代,他致力于油画风景创作,并进行油画民族化的探索。他力图把欧洲油画描绘自然的直观生动性、油画色彩的丰富细腻性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审美理想融合到一起。他擅长表现江南水乡景色,如初春的新绿、薄薄的雾霭、水村山郭、墨瓦白墙,和谐、清新的色调,宁静、淡美的境界,使画面产生一种抒情诗般的感染力。从70年代起,吴冠中渐渐兼事中国画创作。他力图运用中国传统材料工具表现现代精神,并探求中国画的革新。他的水墨画构思新颖,章法别致,善于将细腻的诗情画意通过点、线、面的交织糅合而表现出来。他喜欢简括对象,以半抽象的形态表现大自然音乐般的律动和相应的心理感受。既富东方传统意趣,又具时代特征,令观者耳目一新。画作《桑园》那密密交错的线条结构着疏密有致的画面,春季的新芽点点组成了丰富而含蓄的色调。
也许是从小对于桑园的喜爱使得创作者在重返故乡后激动的像寻找失落的情人般地激动,那故乡的“苏伊士运河”,那鲜红明绿的姑娘们的身影,那芦苇新叶、渔船帆影无不敲打着幼年对桑园深植的情愫,后来便成为创作者生命体验中真实的诗,也成为了观者眼中别致淡雅的画,这种情感的脉络延伸在《吴冠中画作诞生记》的行文中,体现得自然酣畅。如果说 《桑园》浸透着幼年的单纯和成年后对于故乡复杂的依恋,那么《又见风筝》便将垂暮之年的感慨抒发地至深至浓。画作中,一颗布满窟窿和瘢痕的老树占据着画幅的正中,色彩鲜艳的风筝作为老树的背景飘扬和跌落。这一乍看令人有些不解的画作植入了创作者深刻的哲学思考。吴老由垂暮之年与老伴白头偕老、相濡以沫的温情生发开去,将步入暮年的老人比作高大的杨树,老树的一边是晨,一边是暮,老树昂然矗立,看不尽许多风筝的起落,昼夜的交替,但永远看不到昼夜的终极,昼夜交替永无止境,而老树却日渐斑驳萧瑟,令人不无沧桑之感。《水乡行》将画题与画面情调的微妙细腻尽情描述;《忆江南》通过简洁的黑白灰把江南美、水乡魂勾勒地鲜活跳动;《渔家院》通过简明的横、纵、曲形成了画作的视觉结构,此外,强调了视觉的丰富不仅依靠多样的平面分割,还借助于前后层次的重叠。一副完美的画作不止于构图、色调、线条等因素的和谐搭配,耐人寻味的往往是创作者情感意蕴的浸注与艺术表现手法的独特,这也恰恰是画家区别于普通人之处。大多非专业出身的观者对于画的解读凭借着自我判断,画作的精妙独特未必体味,少有画家愿意把技巧之说形成文字与创作背景结合,吴冠中的《诞生记》却给了读者一种质朴的回应,一种通过画作生发而来的艺术的对话。 典阅部党支部:张珊珊 2010年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