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专项工作 > 党建工作
党建工作
中央芭蕾舞团:传承中芭精神,树立中芭品牌,用党的文艺方针引领中国芭蕾事业蓬勃发展
发布时间:2011-07-04 10:08 来源: 编辑:张林林
信息来源: 2011-07-04

    引言中央芭蕾舞团成立于1959年,在短短50多年时间里,在党的文艺理论方针指导下,秉承“团结、务实、自强、奋斗”的中芭精神,坚持“继承借鉴古典的,创新民族的,接受和学习当代的”艺术方针,中芭走出了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发展之路,得到了几代国家领导人的肯定与赞誉。在庆祝建党90周年之际,回顾近年来剧团所取得的一些成绩,中芭党建工作始终围绕“出人、出戏”这一根本任务,在创新中求发展,以发展达到繁荣。综合考虑,总结出以下几点体会:

    一,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保证剧团始终在党的文艺理论方针指导下创新发展创新的基础是稳定,是团结。在不同时期,中芭既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又根据环境和政治任务的需要进行调整,始终保证剧团业务在党的文艺理论方针指导下科学发展。党管干部原则是团党委坚持的第一原则,严格按照党的原则选拔任用干部,才能保证团领导班子坚持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实现团党委对领导班子进行有效管理和监督。 1、团党委、支部书记注重深入演职员尤其是一线部门,了解、摸清演职员思想状况,抓住德才兼备的人,抓住有影响力的人,形成骨干队伍,对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职业道德教育,宣传中芭精神和社会主旋律。通过骨干教育影响更多人,使全团人员保持昂扬的精神面貌和强烈的事业进取心。近年来,团党委积极吸收一线队伍和青年优秀人才入党,特别是鼓励优秀艺术家、专家入党。德高望重的已故老艺术家戴爱莲先生临终前最后一个愿望是加入中国共产党,原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同志在病房为她举行入党仪式,剧团年轻演职员深受感染。2001年至今,剧团共发展新党员近40名,这些新党员70%以上来自演员队以及乐队、舞台队等艺术生产的第一线。 2、团党委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大力提拔思想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一线演员、演奏员、舞台技术人员,重视培养懂业务、善经营的二线管理人员。近年来,团党委积极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措施,促进干部奋发工作、能上能下。向上级主管部门推荐团领导班子后备人员时,团党委着眼大局,以“艺术至上”和德能勤绩作为考察内容,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得到全团演职员的衷心拥护。 3、在团长法人负责制前提下,坚持民主集中制,重大事项、重大问题、大额资金使用必须集体讨论决定,以制度保障团领导班子严格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剧团艺术生产、内部管理、演出经营等重大事项的决策上,都坚持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议事有规则,决策有程序,实行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凡重大问题一定要通过团务会、党委会、艺委会等会议决定。 4、发扬老、中、青艺术家传、帮、带作用,推动剧团持续、健康发展。很多业务突出的优秀演员从舞台退下后转型为排练者,他们默默无闻、勤勤恳恳地为演员传授经验,手把手帮助年轻演员排练,指导他们尽可能少走弯路。在老中青几代芭蕾大师和教员的指导下,一大批演员频频获得国际大奖,包括保加利亚瓦尔纳国际芭蕾舞比赛、莫斯科国际芭蕾舞比赛、美国杰克逊国际芭蕾舞比赛、芬兰赫尔辛基国际芭蕾舞比赛等等。在上述党管干部原则之下,剧团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做到了互相信赖、互相支持、互相补台,营造了一个重事业、顾大局、讲团结、比奉献,一心一意谋工作,齐心协力干事业的良好氛围。不管遇到什么挫折,不管在什么大环境之下,中芭都能坚守“艺术至上”,安安静静搞艺术,踏踏实实干事业。在团党委领导下,多名演员和管理人员获得文化部、中宣部、中央国家机关、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以及北京市各级政府奖励。剧团连续13年获“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称号,多次被文化部机关党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二,加强剧团内部机制改革,留住优秀人才,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深入,团党委直接决策,逐步推行签约制、岗位考核、聘任上岗、全员年薪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引入竞争机制,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前行政单位的机关模式,初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公益性事业单位要求的职业剧团管理模式,为剧团长远发展建立了制度基础。 1994年3月,演员队率先试行“签约制”,提高演员的演出报酬,拉开主要演员与群舞演员的报酬档次。90年代末,人事管理部门结合剧团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将“签约制”完善为“聘任制”。2001年6月起,全团在聘的演职员工试行“年薪制”,“年薪制”分为若干个级别,主要演员、独舞演员、领舞演员及群舞演员内部细分为A、B、C等,相对应的收入均有不同。2007年,剧团人事部门对全团演职员的年薪进行了仔细测评和重新审定,将“符合国情、符合国家院团标准”作为指导工资改革的目标,继续加大力度向演员队倾斜,抑制大锅饭的倾向。在党的“人才兴国”战略指导下,除了在收入上为演员着想,中芭还自筹资金,想办法为演员们解决退役之后的生存之忧,尽最大可能留住优秀演员,比如:出资为演员进行转岗培训;为中芭服务十年以上的演员可以拿到一笔数额不小的演员津贴;服务十五年以上的演员可获得新鸿基15年特殊贡献奖励基金;为演员设立比较完善的商业保险;为获得国际芭蕾舞比赛大奖的演员争取奖金;等等。团党委还特别重视引导青年人积极向上,以精神和情感来留住人才。为安排党员学习活动或组织讲座,党委办公室往往要和演员队反复协调,抓住点滴时间,甚至将学习活动安排在外地巡演过程中。通过聘请文学教授、表演艺术家、管理专家、心理专家做讲座,演员们意识到,在社会转型时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仰、人生观、价值观,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实践中,只有将个人的理想目标与剧团的事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个人的最大价值。2010年5月,剧团赴长春大剧院演出,第一场演出后的当晚,部分演员食物中毒,这一突发事件将直接影响第二场演出能否如期开幕,但生病的演员们以剧团信誉为重,他们咬紧牙关,在身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坚持完成了第二场演出,获得了当地领导、观众和社会各界的尊敬和好评,充分体现了中芭精神的巨大力量。

    三,突出“文化创新”,树立中芭品牌,加快“走出去”步伐,在团党委领导下建设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世界一流剧团 艺术创作方面,团党委以“文化创新”作为总的指导原则,每年推出一部大戏,一部中型戏,一组“三合一”精品节目,同时复排多个保留剧目。1990年以来,中芭创作、引进了80余个剧节目。《红色娘子军》、《鱼美人》为芭蕾民族化打开良好的开端,而 《大红灯笼高高挂》、《牡丹亭》、中国版《胡桃夹子》则是中芭在新时期的探索。《大红灯笼高高挂》已成为一张重要的文化外交名片,剧团凭借她两度获“最佳外国舞团”提名奖。2008年,融合昆曲艺术的芭蕾舞剧《牡丹亭》诞生,今年8月,她将步入名家荟萃的英国爱丁堡艺术节。 2010年春,中芭启动WORKSHOP创意工作坊,她是剧团在新时期追求自主创新的重要手段。把WORKSHOP打造成中芭品牌,旨在加强原创力量,积累尽可能多的原创剧目,最终涌现出更多优秀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我国当前文艺发展水平的艺术作品,尤其是反映中国民族文化的本土作品。为落实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在排练、演出任务繁重的情况下,中芭高度重视开展公益性艺术普及教育,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长年坚持开展 “高雅艺术进校园”、“打开音乐之门”等公益演出,与杨澜文化艺术基金会合作“在阳光下成长、与芭蕾共舞”等慈善项目,到目前为止,这些演出、项目已逐渐形成品牌,在取得社会效益的同时,培养了一批芭蕾爱好者,扩大了中央芭蕾舞团的影响力。中芭的对外交流始终与国家外交、侨务工作、祖国统一工作紧密结合,得到了国家领导人和各级政府的高度肯定。2008年奥运前夕,中芭受邀赴英国伦敦考文特花园剧场演出,为北京奥运营造了和谐的人文氛围;2009年8月,以热那娅为首的疆独势力在墨尔本活动猖獗,中芭在墨尔本艺术中心以七场《大红灯笼高高挂》赢得了当地观众的真诚理解和鼓励;2010年,中芭在文化部外联局帮助下自主运作大规模巴西商演,首次在南美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大规模商演,实现文化外交和文化贸易双丰收,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中芭之所以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主要得益于“政府搭台,剧团唱戏”的外宣总体战略,一方面珍惜和利用政府间交流平台,积极寻求政府文化项目、各国艺术节等演出机会,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搭车”功能,在完成国家外交任务、不冲击政府文化项目的前提下联系商演机会,拓宽商演渠道,增加商演收入。到目前为止,剧团已出访世界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芭蕾艺术的发祥地英国、法国、俄罗斯、意大利,芭蕾艺术发达的美国、德国、丹麦、希腊、荷兰、澳大利亚等,以及巴西、墨西哥、日本、韩国、新加坡、以色列、土耳其等国家。足迹遍及世界顶尖的英国皇家歌剧院、巴黎歌剧院、肯尼迪艺术中心等主流剧院。每年都有许多优秀演员应邀出访担任客席主演或在艺术节Gala中演出,他们的高超技术和过硬素质不仅展示了中国当代芭蕾舞者的精神风貌,而且为剧团和国家赢得了良好声誉。 结语中芭的探索、创新实践,是新中国文化艺术从起步到蓬勃发展的真实、生动写照。未来,中芭将传承发扬中芭精神,以党的文艺方针为指引,在激烈的国际文化软实力竞争中,发扬传统、弘扬正气,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继续坚持不懈地加强理论学习,围绕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的中心任务,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积极探索艺术创作规律和剧团发展规律,努力推出更多精品力作,把剧团真正建成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和鲜明民族特色、深受观众喜爱的艺术表演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