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建设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2011年3月16日《十二五规划纲要》正式出台,其中,第十篇着重论述了《传承创新 推动文化大发展 大繁荣》。该篇明确提出,要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推动文化创新,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然而,文化的建设并不是一个单一、封闭的系统,它的运行势必受到如政治、经济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本文试图对文化建设的背景、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作粗略的概述。关键词:十二五规划 文化建设 文化产业 一、市场经济给文化建设带来的挑战与机遇特定的文化是特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反过来特定的文化也会深刻影响它赖以形成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变革的时代,这一变革的目标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的过程也是文化的过程,它所携带的文化因子对我们的本土文化带来了挑战与机遇:第一,以经济为核心的价值观对传统文化中道德至上主义的冲击。不同于西方国家借助于外在神秘的上帝从而达到自我完善,我们的文化更强调个人的自修、内省,追求一种崇高的、神圣的泛道德主义;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是极其轻视利益追求的,将道德完善与利益追求二者对立起来,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就是这个意思。这种主张与思想在生产力水平不发达,物质财富不丰裕的封建自然经济体中,还尚能起到调整与和谐人际关系,维护社会安定和秩序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传统文化却遭遇到一些尴尬。市场经济是一种提倡竞争、逐利、效益的行为,它的良性运转依赖于社会法制的健全和完善以及政府公平机制的确立——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几百年的波折发展就恰恰说明了这一点——这也是现阶段我们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所应当借鉴和吸收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市场经济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义轻利的道德提倡大相径庭,市场经济的法制性与几千年来我们一直倡导和推崇的“道德治国”也相去甚远,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法制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市场经济的融入无疑会把人们从道德至上的极端推向另一个逐利的极端,滋生出许多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尤其是前不久出现的瘦肉精、染色馒头、地沟油等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更是为我们加快市场经济体制下文化的建设敲醒了警钟。优秀文化的建设,特别是法治文化的建设能给肆无忌惮、唯利是图的市场经济这头怪兽套上必要的、文明的枷锁,给它逐利的脚步设置一个临界点,以便使它作为一种工具与手段而不是目的和终点,能真正地为了人的价值实现和人的自由发展而服务,从而避免出现马克思所说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异化”。[ 马克思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5.] 第二,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呼唤和催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因子。市场经济不再一味地强调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保姆似的包揽一切的功能,相反它主张把市场从政府手中抽离出来,交给社会自身去运转和管理,因此它更强调要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和主体性,主张社会价值的多元化和包容性。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单一和封闭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空气,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我更新和修复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从这一方面来说,市场经济的确立又为我们进行文化借鉴和吸收以便建立与时俱进的文化内容带来了机遇。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经济的大发展,使我国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地发展,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增强,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但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方面还比较落后。以经济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正确的,但物质的极大丰富使人们在思想上认为发展生产、发展经济才是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唯一出路和途径,而文化建设并不能带来实惠,这种思想的偏差曾一度导致了“一手软一手硬”的局面[ 引自胡锦涛2007年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的重要讲话]。直到今天仍然有一部分人忽视文化建设,简单地把GDP的增长看作是衡量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唯一标准,这导致很多地方经济发展比较快,但发展水平低,发展质量差,没有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因此我国的文化建设面临的国内环境仍然很复杂。在市场经济初期,其负面影响的存在是必然的。与市场经济相关联的文化与我国本土的主流文化产生冲突,并引起文化领域的深刻变革,这为我国的文化建设带来了挑战,如何应对市场经济给我国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文化建设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二、全球化对文化建设的影响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伴随着资本和市场的全球化,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文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文化与文化之间相互碰撞、交流、融合。
在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时,我们既不能过分强调文化多元而产生的文化部落主义,也不能过分强调趋同而容忍,接纳文化霸权主义。(“文化部落主义”过分强调保守固有文化,无视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反对文化交往与沟通,不加分析地提倡“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结果自然是束缚了本民族文化的进步与发展。“文化霸权主义”就是凭借着自己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优势和力量,企图以自己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一统天下。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国家在经济和军事上的优势为他们推行文化霸权主义找到了借口。他们认为其经济发达的原因就在于其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的先进性,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发展都应该向他们看齐。)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民族都将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往中吸收他族文化的精华来优化自己民族的文化,进而又会出现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趋势。全球文化也就会在冲突和融合的交互中走向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新阶段。在20世纪20年代,印度国父甘地有句名言:“我希望各地的文化之风尽情地吹到我的家园,但我不能让它把我连根带走。”这对于面临经济全球化严峻挑战的中国文化来说,也颇有借鉴意义,江泽民曾在讲话中指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应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引自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这不仅是中国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世界文化的发展方向。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和盘根错节,各国之间利益的相互渗透、相互需要、相互依赖。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背景下,要保持和发扬中国优秀的民族和传统文化,进一步培养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显出中华民族文化的勃勃生机。三、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措施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四位一体”的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性产业。在今年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党和政府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和繁荣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这就要求我们要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寻求一条有效的快速崛起之路。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曾表示,文化产业的发展等于“文化企业+高新技术+资本市场”,没有高新技术,就不能满足大众对多品种、多样性、多层次、多载体的文化需求;没有资本市场,文化的技术创新和拓展路径就没有支撑,更难以做大做强。我国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具有文化的良好基础,改革三十年来,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从而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取得成就也令人鼓舞。但也应当看到,作为新兴产业,我国的文化产业刚刚起步,在某种程度上属于弱势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者一些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我国的文化产业总量水平不高,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缺乏骨干文化企业和知名文化品牌,文化产业的整体国际竞争力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因此,作为政府应当适当放宽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限制,减少文化进入市场的壁垒,把文化下放的民间,给予企业、个人、团体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政府应制定一些文化政策,为社会发展文化事业提供鼓励和支持,为文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三是文化产业的融资问题依然突出,保障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四是文化产业的配套设施不够健全,政府应充分发挥自己的公共服务职能,重点扶持文化产业的一些薄弱门类,在各个方面给予不同的鼓励和支持。五是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的步伐有待于进一步加快,近年来,虽然我们输出的文化产品的数量有了很大增长,但文化贸易逆差仍未得到根本解决。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和打压,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必须提倡文化立国,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充分挖掘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文化潜力,重视研究文化经典的价值内涵。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民族文化的不断繁荣,抵制外来文化的入侵,以文化优势引领中国软实力的提升:(一)、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中华民族是具有极其深厚底蕴的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民族文化和意识形态有机结合在一起,培养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强烈的民族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为此我们应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并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色,我国传统文化在伦理上以道德为重,在生活上主张节约,在人际关系上倡导以和为贵,在思想上注重天下为公,其核心是和而不同——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在新时期必须挖掘并加以继承和弘扬,使与时代同步。另外文化的发展应满足广大人民的需要,应繁荣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只有赢得了人民的喜爱和认同,才能增强感染力和亲和力,才能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得以延续和发展。最后应积极推进“文化走出去”战略,以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地位。(二)、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意识形态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离不开经济基础的支撑,尽管不能把经济优势是实现文化强势的前提这一看法绝对化,但文化产业和意识形态安全之间的密切关系是客观存在的,文化产业生产的不仅是硬实力,更是一种软实力,提高以经济为核心的综合国力重点要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强社会意识形态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将“十二五”时期的文化产业的目标定位“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这也表明了党和政府对加大力度发展文化产业的坚定决心。(三)、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拥有了强大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不断向前发展,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同样需要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才能保持我国文化的先进性。所谓文化创新,就是指在文化建设中要结合具体国情、人民的精神需要及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把新旧文化、中外文化进行整合,批判扬弃,推陈出新,创造出新的文化内容和形式,(四)、坚持面向世界,博采世界文化之长。文化不仅具有民族性,而且还具有开放性,这一点是文化的本质。如果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拒绝文化的开放和交流,不仅与世界发展的趋势不相符合,也违背了文化发展的规律。文化建设要面向世界,取长补短,积极吸收一切人类的文明成果,博采世界文化之长,这也是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另外在吸收和借鉴优秀的文明成果时,我们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方面要大胆的吸收和借鉴,为我所用。另一方面,在借鉴和吸收的过程中,要有批判的态度和精神,要对外来文化加以辨析,不能生吞活剥;要吸收优秀的,抵制腐败的,同时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从文化建设的需要和人民的需要出发,保护我国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五)、正确处理好一元和多元的关系。一元是指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方针,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多元是指文化的多样性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全球化的发展,人类的文化多元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源泉,“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引自2007年08月2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社和中共青海省委党校共同主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研讨会”上,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主题报告:《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得以丰富多彩。在处理一元化和多元化的问题上,我们既要坚持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化,又要促进健康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在意识形态领域,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原则,坚决抵制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论。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指导方针,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实现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团结人民,推动发展的精神支撑。
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面临严峻挑战以及各种复杂环境屹立不倒,历经劫难而百折不挠的力量来源。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要赢得国际竞争,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际实力,同样需要强大的文化实力。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激发民族的生命力,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提高民族的创造力,在国际竞争中占据制高点,掌握主动权。 参考文献:唐凯麟.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周玉波.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王 智.当代中国政治结构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张 平.“十二五”规划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周向军,李春明.科学发展观·文化建设论[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湖南省文化厅 艺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