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专项工作 > 党建工作
党建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司: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发布时间:2011-07-04 09:12 来源: 编辑:张林林
信息来源: 2011-07-04

    一、社会发展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我国社会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经济的发展,为人们带来了生活的便利和物质的丰富,也带来了分配不公、贫富差距增大等社会问题和人们精神紧张、焦虑增加等心理问题。一位哲学家说过,人在饥饿时,只有一个烦恼,吃饱以后,便会生出无数的烦恼。前者是生存的烦恼,后者是发展的烦恼。如这一时期,为追逐利益,一些匪夷所思的造假行为和食品安全事件纷纷出现。社会的发展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更大的责任,更大的挑战。思想政治工作也只有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前进,并在推动社会进步,帮助人们找到归属感、幸福感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提升和完善。

    (一)思想政治工作应在内容上有根基思想政治工作应与社会现实有机联系。人的社会存在决定其思想。思想政治工作任何时候都不会单独存在,脱离开社会现实谈思想政治工作只会是空谈。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贴近社会现实,契入群众生活,直面问题与矛盾,甚至通过解决社会问题来解决人的思想问题。更重要的是,利用那些最平常、人民大众日用而不自知的日常事物,于不经意中让人深思、警醒。思想政治工作应与传统文化有机联系。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思想政治工作应重视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如传统节日是最贴近人民群众身心和生活的民间文化,如果我们能够借助传统节日的凝聚力量,思想政治工作将事半功倍。党的十六大在论述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时,强调要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可谓切中要害。思想政治工作应与人的内心情感有机联系。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解决的是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极其重要的问题。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关注人的思想、情感。只有以朴实的情感打动人,让人从内心真正认同,才能给人以教育启迪。如民间文学,千百年来在老百姓中流传,不仅让老百姓在听故事中获得情感上的共鸣,还以惩恶扬善的价值观让老百姓得到善的引导。

    (二)思想政治工作应从方式上有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以改变人、升华人为目标。人心塑造,绝非一时一地的热闹,而需一点一滴的浸淫。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灵活变通是做思想政治工作最好的方式。美国好莱坞大片在赚钱的同时,向全世界成功地推销了美国价值观,其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当初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也是“随缘化物,应机悟俗”,以最适应中国国情和民众性格的方式,成为中国最为重要的宗教之一。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丰富深厚的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审美趣味和理想情感。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以下优势:第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融雅俗于一体,以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为主,同时也包含皇家文化与传统文人雅士文化;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历经岁月长久的淘洗和检验,让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保留下来,既是我们的文化根脉,也是生活本身,既反映了历史,也照映着现实;第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融文脉与文象于一体,既有传统文化的内涵,更有鲜活的、易为大众接受的表现形式;第四,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无论在价值观念上还是在艺术形式上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第五,非物质文化遗产蕴涵着深刻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理念,以及爱国为民、重义轻利、勤劳勇敢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道德品质,具有强大的教化作用。如戏剧被称为“高台教化”,不仅具有娱乐和审美功能,同时兼有道德教化和知识普及的功能。王元化等学者认为,中国的传统可分为大传统和小传统,大传统就是表现在儒道墨法那些思想家著作里的中国传统思想,一般人没有机会或兴趣阅读。小传统即通过民间文化,也就是歌谣、谚语、传说、曲艺、戏剧、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传播。文韬武略集于一身的大英雄曹操,至今在普通民众的心目中属于“奸臣”形象,就与千百年来人们没有条件阅读《三国志》,却很容易欣赏到评书《三国》直接相关。温家宝总理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象征和民族精神的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千百年来得以延续传承就在于有灵魂,有精神。”正因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历史与现实、根脉与生活、内涵与表象于一体,具有特殊价值和优势,对于塑造民族性格,重建社会道德体系,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化作用的主要措施

    (一)积极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机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纳入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教育课程,如将民歌、民乐纳入音乐课,将剪纸、年画纳入美术课,将传统技艺纳入手工课,将传统医药纳入保健课,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

    (二)经常性举办展演等活动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区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演出及传统医药诊疗活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机关、进社区、进乡村,并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媒,进行广泛宣传,培养民族文化自觉,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另外,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支持相关社区、乡村举办民俗活动,充分发挥民俗的提升、教化和约束作用,对人民群众进行道德教育、行为规范和人格塑造。

    (三)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创作表现时代精神风貌的艺术作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应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创作反映时代精神,具有丰富思想内涵,给人以思想启迪与精神动力的艺术作品。如利用《格萨尔》等少数民族史诗、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花木兰传说创作电影、电视、歌曲,这些艺术作品因其思想和情感及其创作元素为老百姓所熟悉,因此,容易被认可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富有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在有效保护和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利用,如发挥民间文学和民俗在旅游中的作用,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利用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项目,开发手工艺产品,等等,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当代社会生活,使人民群众在欣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获得精神享受,于文化陶冶中获得思想的教育和人生的升华。(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 荣书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