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提 要] 昆曲,是中国传统戏剧,具有600多年历史,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昆曲既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资源,又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科学利用好这个重要资源,不仅是昆曲艺术院团责无旁贷的职责与义务,更是一个如何确保昆曲传承于当代、延续于未来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浙江昆剧团五十多年来的艺术实践,论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昆曲的生命线;传承创新是当代昆曲发展的主旋律;出人出戏走正路,是衡量传承创新的重要标志。同时,结合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阐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昆曲传承创新的若干认识与思考。 关键词:昆曲、传承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昆曲,是中国传统戏剧,具有600多年历史,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显示出昆曲在中国戏剧中“百戏之师”的历史定位与文化价值。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昆曲既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资源,又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科学利用好这个重要资源,坚持在昆曲的传承创新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昆曲院团责无旁贷的职责与义务,更是一个如何确保昆曲传承于当代、延续于未来的重要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昆曲的生命线。全国现有七大昆曲院团,建国以来,始终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以浙昆为例,虽历经坎坷,几经沉浮,但依然在曲折中坚守挺立,奋勇前进。浙昆成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由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周传瑛、王传淞、朱国梁等,在原民间戏班“国风昆苏剧团”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文革”中剧团解体。1978年拨乱反正,重新恢复。1994年4月并入浙江京昆剧院。2003年2月,浙昆回归独立建制,定编90名,团长林为林。是全国解放后,成立最早、建团最长、作出积极贡献的第一个国有昆剧艺术表演团体。 1956年4月,浙昆携重新整理改编的《十五贯》晋京献演,在首都北京产生了“满城争说《十五贯》”的轰动效应,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毛泽东主席先后两次观看,周恩来总理多次给予极高的评价。
5月18日人民日报专题发表《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谈起》的社论。此后,《十五贯》不仅被搬上银幕,许多剧种纷纷移植演出,而且催生各地昆曲院团似雨后春笋般地拔地而起。浙昆为昆曲的复兴作出了开创性的突出贡献。如今再来审视中国戏曲史上这一页历久弥新的《十五贯》现象,与其说是“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榜样,不如说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更为妥贴。新世纪,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对昆曲艺术的重要指示精神和文化部实施的《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给昆曲人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2004年5月,浙昆被我省批准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纯公益性事业单位,剧团经费由政府负担,演职员工资由财政全额拨款。2005年,浙昆全面完成内部机制改革任务,制定推出了《浙江昆剧团目标任务实施计划》和《浙江昆剧团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培养规划》。2006年,省政府设立浙江省昆曲专项保护资金,省财政每年拨款400万元,专项用于浙昆和永昆的保护和扶持,同年,浙昆迎来建团50周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发来贺信。贺信说:“浙江昆剧团是新中国第一个成立的昆剧艺术表演团体。长期以来,剧团认真贯彻党的文艺方针,秉承‘保护、继承、创新、发展’的宗旨,相继恢复和创作排演了许多优秀剧目,为弘扬中国传统昆剧艺术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勉励浙昆“与时俱进,再接再厉,不断续写新篇章”。正是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浙昆人以高昂的斗志,奋战在昆曲艺术的第一线,并不断创造新的成绩。浙昆的历史和实践证明: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剧团就兴旺就发达;偏离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剧团就解体就挫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实是中国昆曲的生命线。 传承创新是当代昆曲科学发展的主旋律。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推进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对于“人类非遗”昆曲来说,传承创新无疑是当代昆曲科学发展的主旋律。对此,我们深有体会,大有收益。 2003年自浙昆回归独立建制以来,以林为林为团长的历届党政领导班子,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坚持传承创新,带领全团职工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整理复排了《十五贯》、《西园记》、《牡丹亭》、《长生殿》等一大批传统大戏和折子戏。《十五贯》曾两度晋京演出,出现了四代演员同台共演《十五贯》的传承盛景。创作完成《公孙子都》、《红泥关》、《临川梦影》、《乔小青》、《十面埋伏》等新编剧目10台。《公孙子都》十年磨一戏,不仅荣获2006——2007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榜首,还囊括文华大奖、中国戏曲学会奖、法国巴黎“塞纳大奖”等奖项,而且还多次进京在国家大剧院为北京奥运会、建国60周年大庆献演。是浙昆继《十五贯》、《西园记》之后又一出具有标志性的精品力作。录制出版《传世盛秀?幽兰飘香》100出优秀昆曲折子戏音像光碟,为昆曲艺术的传承研究、普及传播留下了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料。坚持昆曲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的公益性演出和都市化商业性巡演,赢得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以2009至2011三年为例,共完成演出823场,票房收入555.64万元,年均演出274场,年均收入185.2万元。而2003年只演出83场,年收入仅23.67万元。职工年人均收入明显提高,如2011年的职工年人均收入是2003年的4倍之多。
通过演出和与民间昆迷的联谊活动,还培育了一大批新的票友和观众。发挥浙江“昆曲创作人才培训中心”职能,认真承办了全国昆曲院团创作人才培训班五届,全国昆曲和其他剧种的260多名学员参加培训,60余位专家学者讲课教授。重视艺术人才选拔培养,通过参加中国昆曲艺术节和各类展演、大赛、培训等活动及实施我省的“新松计划”,累计为近20位青年演员举办个人专场18场,并为他们拜师学艺、进修深造牵线搭桥、提供资助。有十几位青年演员己在全国及省级艺术大赛中荣获各类奖项20个。积极开展国际间与港澳台的艺术交流,10年间,共接待欧美亚各国及港澳台专家学者、昆迷游客10余批140多人次。应邀赴美英法等国访问演出10余次;出境赴港澳台演出交流、讲课授戏30余批次,增进了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扩大了昆曲的传播与合作。昆曲学术研究工作取得新的进展,结合剧目排演和纪念活动,相继承办了《长生殿》、《十五贯》、《公孙子都》和王传淞、周传瑛百年诞辰等学术研讨会。编辑出版了《张娴舞台艺术回忆录》、《昆剧?十五贯?文集》、《灵魂的救赎——昆剧?公孙子都?创作评论集》。《周传瑛文萃集》、《周传瑛身段谱》即将出版;《王世瑶舞台艺术传》正在整理、编辑中……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传承创新是当代昆曲科学发展的主旋律,也是昆曲院团出人出戏出效益的唯一有效途径。出人出戏出精品走正路,是衡量传承创新的重要标志。实践告诉我们,要做好昆曲的传承创新,一要贯彻党的文艺方针,二要团结职工艰苦奋斗,三要出人出戏出精品走正路,因为这是一个衡量剧团传承创新的重要标志。而要做到这点,必须结合实际,因团制宜,有的放矢,抓住重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收到实效。我们注意抓好以下工作:(一)继承和弘扬浙昆优良团风,以凝聚队伍,激励职工,聚精会神干事业。“传”字辈一代老师是浙昆的开山鼻祖,是他们,以锲而不舍的坚守,将解放前在江浙沪一带颠沛流离的民间戏班带入新中国;是他们,以职业的敏感、精湛的技艺,带领剧团排演《十五贯》,创造了以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的演艺传奇;是他们,在年富力强之时,以超前的远见,重视培养昆曲接班人,尤其是文革后,他们不计个人得失,重振剧团,而且招生培养新一代昆曲传人,使浙昆薪火相传,阔步迈入新世纪。他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德艺双馨的人格品质,始终是激励一代又一代浙昆人建功立业的宝贵财富。吃水不忘掘井人。一方面,我们每年清明节,都组织全团职工到周传瑛、王传淞老师墓前举行祭扫活动,缅怀他们的功绩,继承他们的精神。一方面,充分利用、发挥身边人先进事例的榜样作用,弘扬正气。如2007年建党86周年前夕,在《公孙子都》冲刺精品剧目的关键时刻,我们召开战前动员会,以胡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激励职工斗志,收到较好效果。此举得到了浙江省文化厅党组书记杨建新厅长的肯定,他指出:“浙昆党支部的做法好。省属院团的党组织,要更好地研究如何围绕‘繁荣创新’这个主题,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推动事业发展。”再如:剧团职工,无论何人、在何岗位,只要在某一项工作中表现出色、成绩显著、获得声誉或奖项,我们都大力宣扬,该表扬的表扬;该培养的培养(政治上和业务上);该表彰的表彰;该奖励的奖励,从而在剧团内形成了良好的爱岗敬业、尊老敬师、爱团如家的生态环境和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竞相建功的工作氛围。(二)继承和弘扬浙昆三部“看家戏”的成功经验,以推动艺术创作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所谓看家戏,用时下的话来说,就是保留剧目。是指一个剧团最擅长演的、具有较高艺术造诣和广泛影响、且长演不衰的剧目。《十五贯》、《西园记》、《公孙子都》就是浙昆建团以来所创排的三个标志性看家戏,是业界同仁和社会观众所公认的精品力作。这三部戏的共同特点:都是旧剧重编、老戏新演;都是经过时间和观众的检验,是立得住、唱得响、留得下、传得开的保留剧目;都是荣获过政府的各种奖励和荣誉、多次晋京献演;都被摄制成彩色戏曲片。一个剧团、三部保留剧目都被搬上银幕,且是各时期的代表作,这是极其罕见的。而这三部戏,题材不同,风格各异,各行当主演纷呈,正体现了浙昆戏路宽泛、能戏多样、文武皆优的演艺特色和生旦净末丑,人才辈出,“传世盛秀万”,代有佳作的整体阵容。对这三个戏,浙昆人视若珍宝,不仅代代相传,常演常新,而且充分借鉴和运用它们的经验,推动艺术创作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公孙子都》之所以十年不渝磨一戏、终成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剧目,正是因为发扬了《十五贯》的优良作风,以艺不惊人不罢休的艺术追求和千锤百炼铸精品的创新品质而令人叹服。从《十五贯》、《西园记》到《公孙子都》,造就了浙昆建团五十多年来的辉煌历史,显示了浙昆人筚路蓝缕所形成的勇于开拓,勤于实践,善于传承,敢于创新的团队精神。(三)继承和弘扬浙昆“传”字辈老师育人传艺精神,在艺术实践中培养新人,做好传承。上世纪六十年代,正是“传”字辈老师年富力强、艺术表演呈现全盛之时,却毅然决然地决定排演以“世”字辈新人领衔主演的《西园记》。周传瑛等老师在剧中不仅甘为新人当配角,而且全身心地投入排练,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地手把手口授身教,使该戏一径演出即唱响大江南北,让“世”字辈新人脱颖而出,崭露头角。周老师这种不失时机推新人,甘为人梯当配角的高风亮节,成了浙昆代代相袭的好传统。譬如,在那精心打磨《公孙子都》的繁忙岁月里,我们仍然始终不忘培植新人,不仅挤出时间,为青年演员量身排演移植剧目《徐九经升官记》和现代昆剧《小萝卜头》,而且复排了一批传统折子戏,使他们在昆曲演出的艺术实践中,磨炼成长。2011年,“万”字辈青年演员在大戏《蝴蝶梦》、《雷峰塔传奇》中开始挑起大梁、并获好评。现今,全团“传、世、盛、秀、万”五代人,共拥有“中国昆曲终生成就奖”四人;“中国昆曲进步奖”四人;“中国戏剧梅花奖”五人,其中一人“二度梅”;“白玉兰戏剧表演奖”一人;文化部“文华优秀表演奖”二人;“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一人;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一人;全国昆曲代表性传承人二人;浙江省昆曲代表性传承人四人。
四、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昆曲传承创新的若干认识与思考。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标志着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性阶段。全会为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也为文化的传承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思想基础。学习全会精神,我们既深感任重道远,又满怀高度自信。贯彻全会精神,更增强了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昆曲传承创新的认识与思考:(一)推进昆曲传承创新,必须始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昆曲艺术的生命线,决定着中国昆曲科学发展的方向。而昆曲本身所具有的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资源”和建设先进文化的“有效载体”的双重职能,则决定了它的传承创新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努力践行、大力弘扬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昆曲的传承创新,就要以更加自觉的历史担当,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把我们共同理想的价值追求同戏剧事业的艺术追求统一起来,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进行昆曲的艺术创造;在昆曲的传承创新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动昆曲科学发展。(二)推进昆曲传承创新,必须牢牢抓住根本,科学统筹兼顾。抓住根本,就是要抓住“传承创新是当代昆曲科学发展的主旋律”这个根本;统筹兼顾,就是要围绕根本,正确摆正各种关系,促进剧团各项工作全面发展。要摆正政治与业务的关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保证与战斗堡垒作用;要摆正继承与创新、发展的关系,要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扬弃方法,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做到在发展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使传统的昆曲艺术以新的活力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在先进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要摆正精品剧目创作与面向基层演出的关系,要在面向基层演出的过程中,善于发现佳品,敢于打造精品,以精品的示范作用,推出更多的佳品力作,丰富活跃基层演出;要摆正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对昆曲来说,要突出发挥其以文养心、以文化人的艺术功能,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经济两个效益的有机统一和最佳结合。只有牢牢抓住根本,科学统筹兼顾,才能推动昆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推进昆曲传承创新,必须巩固发扬成绩,改进完善工作。在各级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关心下,昆曲的传承创新工作己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离我们的奋斗目标仍有差距,工作中还有不少缺憾,因此,必须要巩固成果、发扬成绩,改进工作、完善制度。要按照国家、文化部和浙江省“十二五”规划纲要目标,通过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国家艺术创作引导扶持工程”、“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等重点项目;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进农村、进社区,组织巡演和对外访演等方式,推动昆曲更好更快地出人出戏出精品出效益。传承创新,关键在人。在当前,要高度重视昆曲后备人才队伍建设,针对当下昆曲界普遍存在的创作、表演人才断档;传承剧目逐代减少;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等问题,要果断谋划,把扩编招生、培养昆曲接班人列入重要议程;要创新教学思路,整合全国昆曲师资力量,特别是要加强发挥昆曲代表性传承人的作用,培养新人。只有这样,才能继往开来,不断开创昆曲发展的新局面,使昆曲在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建设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2012年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