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专项工作 > 党建工作
党建工作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网络环境下我国高校思想理论教育的挑战、机遇与对策
发布时间:2011-07-22 09:36 来源: 编辑:张林林
信息来源: 2011-07-22

    摘 要:网络思想理论教育应充分利用各种机遇和条件,在转变思想理论教育的理念、采用新的方式的同时,加强网络辅导员队伍和校园红色网站建设,加强对网络依赖等网络问题的干预辅导。关键词:网络环境;思想理论教育;挑战;机遇;对策 Challenge, Opportunity and Strategy in Internet Ideology Education SUN Biao ( Zhejiang Vocational Academy of Art ,Hangzhou,310053) Abstract: Internet Ideology Education should take use of all opportunities and conditions available, alter its’ traditional way of thinking and educating,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Internet assistant groups, the constructing of School Red Internet, and the supervising of the students' surfing of the internet. Keywords: Internet Environment; Ideology Education; challenge; opportunity; Strategy 网络广泛深入大学生的文化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实践等各个方面,成为高校思想理论教育的重要工具和教育载体。网络的出现和普及重构了思想理论教育的环境,更新着思想理论教育的方式,拓展着思想理论教育的理念。同时,与此衍生出来的网络问题的非法性与非道德性,更需要思想理论教育的规避与引导。网络思想理论教育的研究是思想理论教育研究的重要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高校网络思想理论教育的挑战网络的产生及其所造成的大学生接受心理与思想理论教育转变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是网络环境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一些大学生盲从、依赖、沉溺于网络,迷失自我而不能自拔。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导致网络异化现象的出现,使我国高校网络思想理论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教育主客体间代沟加深网络环境下思想理论教育者(主体)与思想理论受教育者(客体)对网络和思想理论认知原有出发点的差异,发展“增量”的差别,动机目标的疏离,导致网络思想理论教育主客体间的代沟加深。这种异质不一的发展,如果得不到扭转,教育主客体间的鸿沟会越来越深。首先,思想理论教育工作者与受教育者的网络代际差异加快。“青年热情敏感的心理特质、强烈的自我表达意识以及善于接受和创造新事物的特点”与“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之间存在显著差距。[1]P352-353当思想理论教育的阵地转移到网络空间,急需思想理论教育者学习计算机知识和网络语言及文化,迅速提升教育者驾驭掌握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然而,许多思想理论教育者对网络的认知进度、广度、深度,远远落后于思想理论受教育者网络技能和对网络信息的增长速度,使思想理论教育主客体间的差异加快。其次,思想理论工作者的教育目的与受教育者的学习目的差异拉大。教学一致、学用一致,教学才能更具实效性。思想理论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目的,除了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之外,还兼有为主流意识形态服务的功能。而大学生在上大学前,学习思想理论是为了升学,上大学后如果不为了考研,思想理论学习处于无目的状态。一方是集体本位诉求下的为“社会”,另一方是网络个性催化下的个人本位主义为“自我”。网络的自在性、自由性与思想理论教育的目的性、政治性,助长了思想理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间的目的差异。(二)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滞后网络的随意性、快捷性与思想理论教育的规范性、稳定性,网络的交互性、平等性与传统思想理论教育的单边性、灌输性,致使思想理论教育的理念和方式滞后于大学生对思想理论教育的发展要求。首先,思想理论教育理念的传统。近几年,教育界虽然提出“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但由于思想理论课的课时少、教学任务繁重,学生理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学生的思想理论基础薄弱等原因,在大学思想理论课的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并未能得到全面落实。部分教师的满堂灌,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造成教师累死、学生困死,学生不愿学、教师不愿教的尴尬境地。思想理论课堂上真正的师生互动、思想交流碰撞还很少见,触动学生心灵的教育形式更少。其次,思想理论教学方式的单一。单调的思想理论教育方式与不断创新丰富多样的网络形式形成鲜明对比,造成视觉和心理上的强烈反差。以前思想理论课堂上往往是一本教案、一面黑板、一盒粉笔,现在的思想理论课堂是一个PPT课件、一台电脑、一架投影仪,只是课件代替了教案,银幕代替了黑板,教学方式并未真正转变。反而使有的教师对课件产生依赖,淡化了理论内容的融会贯通,如果PPT出现了问题,师生只能大眼睁小眼。这种教学方式与网络多元主体的关系存在,与网络时代大学生的主观体验和心理诉求相差甚远,导致理论学习的渐进性与网络时代受教育者求快求变的主观诉求之间的矛盾。另外,随着互联网在高校的普及,网络问题也随之出现。网络时代缺乏思想理论教育和人文精神润泽的网络人,很容易被网络异化,形成网络依赖。网络综合症给我们的思想理论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高校网络思想理论教育的机遇网络为思想理论教育的互动性活动,提供了平等自由开放的交互式平台,加强了思想理论教育主客体间的交往,使思想理论教学与学生实际、社会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网络的普及化促进了理论的异时异地异步传播,给思想理论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一)教育主客体间性的加强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性的交往动物,只是在社会分工和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被异化了。在网络环境条件下,无论是异步互动的Email、BBS,还是同步互动的QQ聊天,网络的交互性、开放性、快捷性,拓宽了熟人间、陌生人间交往的渠道和空间,增加了主客体网络交流的时间,使思想理论教育的主客体间性加强。首先,受教育者主体性凸显。“互联网自身所具有的开放性、虚拟性、交互性等特点导致了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大为提升,他们逐渐凭借网络发展了自身的文化空间,把握了选择的主动性和自觉性”。[1]P354-355兼容思想空间、情感空间的网络世界,给大学生思想情感的喧嚣提供了超时空的舞台。虚拟自由的网络空间,一改以前受教育者被动的学习局面,强化了大学生思想理论表达的主体性。思想理论课堂上的受教育者成为网上学习的主动者,也给受教育者与教育者间的有效交流探讨提供了方便。其次,网络去中心化的互动频繁。“与现实世界中的社会行为所具有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线性的互动特征不同”,[1]P171网络空间的行为主体之间表现出去中心化的互动关系。网络空间不仅扩大了熟人间的思想理论交流沟通,而且增加了陌生人间的交流。网络“割断了个体与地方性社会背景的联系,模糊了许多现实世界中的关系界限”。[1]P171高校的师生在平等的网络世界里的交流,使思想理论教育的主客体间网上交流频繁,增加了教育主客体间的相互了解。网络主体的流动性,一对多的交流方式,网络信息传达的快捷性,拓展了去中心化的网络主体间交流的广度,增加了教育主客体间交流的频度,加深着教育主客体间交流的深度。(二)理论与实际结合的紧密虚拟世界是现实世界的摹写。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相互转化、相互补充的。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是思想理论教育最重要的原则之一。虚实和谐的矛盾统一体的网络世界既是思想理论与教学实际结合的媒介,又是其中重要的因素。“网络媒介的交互性和开放性促进了理论与实际的密切联系,增强了大学生对理论教育的接受效果。”[1]P443 首先,网络是思想理论教学与学生实际契合的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逻辑起点,不应是教育者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目标和水准,而应是受教育者的现状,是受教育者的现实水平。”[2]P28而网络是了解学情的广阔平台。学生很容易将理论学习中的思想困惑、认识上的误区,在自由的网络上表达出来,有利于理论教育主体及时真实地了解学生在思想理论认识上的主要问题,可以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引导,增强思想理论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及时性。思想理论教育者、教材编写者可以根据调查研究学情的结果,提升为系统化理论化的教学理论。这种与学生思想学习活动实际相契合的理论便于学生的认同和接受。其次,网络是思想理论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的纽带。理论学习不应只是纯粹的逻辑思辨,它应走出象牙塔,更应与社会生活实际结合。思想理论教育伴随着网络,日益走入人们的生活。社会实际生活中的各种信息,可以借助于网络及时反馈到网络上,增强了大学生将所学理论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的可能性。网络上许多理论工作者对生活实际的评论分析,是生动的思想理论教育案例,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方法及观点去分析实际生活问题。思想理论学习的网络化、生活化,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堂上思想理论的体认,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受教育者形成理性的思维方式,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三、高校网络思想理论教育的对策高校网络思想理论教育工作挑战与机遇同在,而且机遇大于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思想理论教育的时代化、实效化是思想理论教育研究的重点。借鉴国内外网络思想理论教育的经验,我们提出几点建议:第一,加强高校网络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网络辅导员不同于政治辅导员,更不同于公寓辅导员。网络辅导员不但要具有一定的思想理论和政治素养,而且要精通网络专业知识;不仅要成为校园网络的“创建者”、“管理者”、“服务者”,也要成为校园网络的“聆听者”、“讨论者”、“询问者”,更要成为校园网络的“解答者”、“整理者”、“引导者”。[3]网络辅导员的人选应该是熟悉网络知识的思想理论教师,而这样的人才还很少。考虑到青年教师网络技术水平相对高些,中老年思想理论教师思想理论水平和政治性强些,所以可以老中青教师齐上网,形成优势互补的网络辅导员团队。另外,应加强对思想理论教师的网络培训和对网络技术工作者的思想理论学习培训。第二,增强高校红色网站的趣味性论辩性。红色网站思想理论教育的目的性、导向性需要借助于理论的科学性、思想的先进性与渠道的多元性。增强红色校园网站的趣味性,能够促进思想理论教育的双主体间转化互动。建设好溶思想性、理论性、趣味性于一炉的主题教育网站网页,与不健康的思想和西化分化的言论进行斗争,能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而且网站的建设不在多,而在精;网站的创建者和监管者不必拘泥于思想理论教师,但思想性理论性一定要强;网站上的信息需要多样化,但不能庸俗化,也可以把非马克思主义观点作为批判的反面教材,让各种思想观点在争鸣中达到正本清源的教育目的。第三,实行对网络依赖的干预辅导。要将个体教育与团体辅导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利用理论教师、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以及对理论学习兴趣浓的师生去影响教育网络成瘾者。将网上思想理论教育与网下思想理论教育结合,达到网上网下的良性互动,在相互讨论交流和思想碰撞中,去纠正网络依赖者的行为。另一方面,要利用集体成员间的认同感,增强彼此间的正向影响。通过彼此间的互相监督、支持、帮助、鼓励,在团体的氛围中防止网络异化的出现。网瘾者在团体辅导中获得自信心、荣誉感,能够推动网络依赖者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 “教育如果对电脑、信息、网络等对象,只停留于技术、知识层面的传授,不去关怀这些知识和技术的人性内涵、人的主体性统摄,这种意识的滞后可能导致网络社会中人和人的主体性失落,操作电脑的人会成为电脑的奴隶,进入电脑的人也会成为‘网中之物’。”[4]网络问题的需要思想理论教育的介入和引导。另一方面,“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不同的内容。”[5]P284思想理论教育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条件下各种机遇,更新思想理论教育的理念,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才能实现理论教育主体间的互动,取得思想理论教育的实效性。注释: [1] 张再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2] 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 张再兴,张瑜.加强高校网络辅导员队伍建设 占领网络思想教育新阵地[J].高校理论战线,2006(6). [4] 刁生富.在虚拟与现实之间—论网络空间社会问题的控制[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1(6).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作者简介:孙彪,男,汉族,吉林榆树人,法学硕士,浙江艺术职业学院辅导员;通讯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518号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邮编:310053;联系电话:0571-87150035,1585717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