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根基和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的核心价值追求和执政理念。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强调我们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完成“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奋斗。为此,胡锦涛总书记还系统阐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思想,明确要求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全部工作中。深刻认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内涵和重要意义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集中阐明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内涵和要求: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和反腐倡廉建设中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根基和本质要求;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一贯的政治主张和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新时期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胜利指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历史经验深刻表明,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长期以来,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得到日益广泛的实践。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在实际工作尤其是基层工作和干部队伍中仍然存在一些违背党的性质和宗旨、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群众观念淡薄,想问题、干事情不把群众放在心里,居高临下,发号施令,态度生硬,方法简单。决策脱离实际,不顾群众意愿,不顾群众利益,乱铺摊子,乱上项目,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沽名钓誉的“政绩工程”。作风不扎实,庸懒散问题突出,见困难就缩,见问题就推,见矛盾就躲,对群众提出的诉求敷衍了事,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久拖不决甚至放任不管。违法违规问题严重,在土地征用、城镇拆迁、城市管理等过程中违规操作、粗暴执法。以权谋私现象多发,吃拿卡要,与民争利。
这些问题严重损害群众利益、严重影响党和政府形象。实践一再表明,只有干部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尊重信任干部;只有干部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干部当亲人。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忘记群众、脱离群众,都要为了群众、服务群众,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表率。这样,党员干部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我们党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推进科学发展、富民强国、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按照唯物论的历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干部群众团结奋斗,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显著成就。站在历史的新起点,要实现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加快推进科学发展、富民强国,必须紧紧依靠全国人民,充分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团结汇聚最广泛的智慧和力量。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科的诸多研究成果,有一个共识,那就是人力资本在推动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21世纪的国家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进一步物化为各国人力资本的竞争。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就是要发挥我国人口基数大的优势,充分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挖掘和培养我国潜力无限的人力资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多年以来党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取得了显著成效,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更加完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但同时也必须看到我们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关键时期,影响和制约改革发展稳定的因素很多。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加速发展,国际问题和国内问题相互影响,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相互作用,历史遗留矛盾与发展中的新矛盾相互交织,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更加艰巨。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必须进一步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中,时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不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度,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认真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各项要求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不是抽象的,必须贯彻落实到各级党委、政府的全部工作中去、贯彻落实到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要健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决策机制,推动经济和社会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上指出,要着力建立健全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求的决策机制,他强调“作决策、定政策必须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
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相互联系,统一于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求的决策机制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坚持科学决策,体现决策的专业理性。对一项决策而言,科学性是其首要价值目标。在社会管理中,作为决策者的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不可能都具有某方面的专业背景,必须发挥专家智囊的作用以弥补自身的不足;二是坚持民主决策,体现决策的民众代表性,因为一个人的智识与经验毕竟是有限的,而兼听则明,集思广益可以克服个人的不足;三是坚持依法决策,体现决策的法治刚性。所谓依法决策,就是法定主体依法定权限和程序作出决策,并承担由此带来的法定后果。依法决策要求有权主体必须依法定程序作出决策,还必须让决策者承担决策失误的责任。权责相统一,有权力必有责任,如决策者不依法行使权力或决策失误,必须承担由此造成的不利后果。要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落实到改善民生的工作中去。民生问题不仅是广大人民的生计问题,也是严肃的政治问题。得民心者得天下,重民生者安天下。这是为古今中外的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了的真理。高度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是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和重要体现。当前,我国既处于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各类社会矛盾的凸显期。虽然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进行长期奋斗,就业、医疗、社保、教育等民生问题,越来越成为发展进程中日益凸显的大问题。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越来越重视,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注重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在高度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高度关注民生改善。用统筹协调的方法破解民生难题,要同等关注各阶层群众的民生需求,优先安排好特殊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要统筹解决城乡民生问题,特别要把解决农村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要提高整合公共资源能力,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创同奔幸福生活的生动局面。从制度的层面保障民生需要,保障民生必须弥补制度缺失,强化制度功能,解决民生问题,固然离不开社会物质基础,需要公共财政投入,但最根本的还是要确立“关注民生”的价值理念和制度基础;保障民生必须深化改革,突破制度性障碍。解决社会公平问题,确保最大多数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能够更多、更好地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和社会财富,不断改善他们的生存状况和生活水平,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大力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推动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的创新实践,切实有效地保障民生,持续不断地改善民生。在干部队伍建设中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选人用人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和要求。今年是我们党成立90周年。
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打下并坐稳江山,历经风雨而毫不动摇,既靠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也靠一大批具有良好人品官德、团结和带动人民群众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的党员干部。思想作风与道德修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干部的官德本质就是思想作风在道德层面的集中反映,保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良好官德,就是从根本上加强思想作风建设。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文化既重视以德修身,也重视为政以德。孔夫子在《论语》里说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向人们指出:实行“德政”,就会像众星围着北斗星那样获得黎民百姓的拥戴。《左传》里更是将官德提到关乎国家兴衰成败的高度:“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荀子也说过:“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只有加强官德修养,保持优良的党风政风,才能凝聚起党心民心,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我们今天讲的官德,其核心内容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就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发挥人民智慧,推进反腐败斗争走向深入。唐《贞观政要.论政体》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诚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在工作中依靠人民、引导人民,一切工作为了人民、服务人民,才能不断夺取建设小康社会的全面胜利。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在反腐败的过程中要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信息应该让民众知道,让谋划、决策从民众那里来,其终极结果就是为了取信于民。《人民日报》刊发的《专家学者谈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公报着力点—从群众身边的腐败查起》一文中,一位专家指出,反腐败既要“打老虎”,又要“拍苍蝇”。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就是“苍蝇”,虽然这些腐败现象单个案件危害可能不是很大,案值也不是很高,但它就在群众的眼皮底下,与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影响面极大。着力查处这么一些案件,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可以赢得群众的支持,鼓舞群众的信心,从中感受到党中央反腐败的鲜明态度与坚定决心。人民网上一篇署名“严力”的评论指出,从周久耕露出马脚到韩峰“日记门”,近来网络反腐的威力逐渐彰显,成为社会力量参与并推动反腐败斗争的有力注脚。在新形势下,应进一步完善制度,创新形式,有序依法,用好包括4亿多网民在内的广大群众的反腐热情与智慧。如果构建一套顺畅的信息沟通机制,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包括4亿多网民在门)的智慧,将能构建起一个覆盖官方渠道和民间渠道的全方位的监督和反腐败体系,将大大推进反腐败的工作走向深入。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就可以看作是新时期党的核心价值观,也可以看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在研究“软实力”的众多成果中,有一个比较通约的共识,就是认为软实力的核心是价值观。对于一个执政党来说,就是其所以执政的根本目标,是做决策做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这个立论成立的话,那么,完全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是最具备软实力的。因为其价值观宗旨清楚写在自己旗帜上的,那就是为大多数人民谋利益,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忘记群众、脱离群众,都要为了群众、服务群众,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表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中国共产党将是具有强大软实力和生命力的执政党,将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宏伟目标,将引导21世纪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赵洪祝,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贯彻到全部工作中去,J,《求是杂志》,2011,5 2、本报评论员,打牢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思想基础,人民日报,2011年/1月/13日/第001版 3、郝建臻,健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决策机制,中国纪检监察报,2011年/4月/29日/第007版 4、杨忠民,今天,我们应修什么样的“官德”,解放军报,2011年/1月/25日/第007版 5、李玉滑,可贵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光明日报,2011年/1月/19日/第004版 6、邵景均,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J,《党建》,2011,3 7、魏宏,切实落实改善民生的政府责任,J,《求是杂志》,2009,5 8、《科技智囊》专题研究小组,认真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J,《科技智囊》,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