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中午,由故宫博物院团委举办的“紫禁鉴赏”系列讲座第十期在午门展厅举行,团委邀请古书画部副主任曾君为广大团员青年和艺术爱好者现场讲解“兰亭特展”。来自院直、业务联合、故宫出版社、资料信息中心、文化服务中心等团支部的团员和艺术爱好者约3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书法艺术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族文化,王羲之被尊为书圣,《兰亭序》则代表了他的巅峰成就。《兰亭序》真迹相传被唐太宗随葬昭陵,自唐代起就不断摹拓传播,产生无数化身,在历代都影响巨大。“兰亭特展”陈列了故宫珍藏的虞世南、褚遂良和冯承素等公认最逼近原作的摹本和临本,并向世人完整地展出乾隆集诸家大成的“兰亭八柱”帖。此次展览分为“王羲之的兰亭”,“唐太宗的兰亭”,“乾隆皇帝的兰亭”,“谁的兰亭: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四部分,讲座以在现场讲解的方式进行。主讲人首先描述了王羲之其人及其时代。战乱频仍的汉末魏晋六朝,旧礼教崩溃,社会秩序解体,被束缚压抑的思想信仰得以自由宣泄,这个时期的艺术创造便显得特立独行。王羲之代表了晋人崇尚“人格的唯美主义”并重视友谊的精神,他与42位文士名流在修禊雅集的社交文化活动中,曲水流觞,饮酒赋诗,书写了著名的《兰亭序》,其展现的“右军新体”,流美飘逸,开创了一个时代的书风。若论羲之书法超越钟繇,被推至书坛首位以及兰亭文化得以兴盛,则肇始于唐朝太宗时期。
唐太宗以帝王之尊,亲为《晋书?王羲之传》作《论》,评价羲之为“尽善尽美”的书法家。他还大规模搜集、系统整理羲之真迹,特别是在得到兰亭真迹后,特命当时的书法家各摹数本,赐予皇室近臣。太宗之后,《兰亭序》不断深入人心。至宋代,皇室推动下,大量拓本出现,影响越来越大,在文人中广为流行。延续至清代,其风气影响到宫廷,清代皇帝特别是乾隆对《兰亭》的重视程度远胜元明两朝皇帝。主讲人还特别分析了唐太宗、乾隆帝对《兰亭序》如此钟爱,除了帝王文治的需要,更与这两位皇帝本身的教育、审美、人生观念有关。最后,在“谁的兰亭: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版块中,主讲人强调,以对《兰亭序》的临摹、传拓和收藏研究为核心,伴随着对兰亭曲水流觞、雅集赋诗的延续,兰亭题材图像的绘制以及兰亭故事的编撰、流传,在中国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没有任何一位书法家能像王羲之这样影响深远,也没有任何一幅作品能像《兰亭序》这样临摹本和摹刻本世代相传。帝王、皇室、书家、文学家、诗人、商人、刻手、拓工等都是推动兰亭传播、提升、发展的动力。凡是能够对兰亭施加影响的人都在赋予它新的文化信息,可以说,后世的兰亭是王羲之的兰亭,也是每个人心目中的兰亭。因此,“兰亭特展”除了《兰亭序》的墨迹,绘画、拓片,还有相关的各类工艺品的展示。总之,古今之人对兰亭的喜爱,远远超乎了作品本身。《兰亭序》文中由向自然的超越、精神的自由而至对生命的通达才是永恒的主题,才是千百年来《兰亭序》得到挚爱的主要缘由。 参观结束,听众对主讲人的精彩讲解报以热烈的掌声,每个人都已大致勾勒了一幅自己心中的“兰亭”。